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2 16:11:18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1

中國曆史數千年,儒家學說影響甚巨,曆久彌新。《論語》是儒家早期著作,真實記錄了孔子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作為一個青年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論語》自然是首選。

有人會說,《論語》是文言,閱讀太困難。我的回答是,學習文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論語》雖然是先秦文獻,但與其他古文獻相比屬于淺易文言,讀起來并不太困難。而且其篇幅不長,文字不多,隻有15921個字,适合中學生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對象。最為根本的是,《論語》 對人的成長富有啟迪意義,在古代它就是青少年的必讀書,也是成年人的必讀書。

那麼,中學生該怎樣讀《論語》呢? 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論語”的“論”為什麼讀lún?

第一,要理解書名的含義及來曆。“論語”作為書名,始見于《禮記·坊記》,其中有“《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的記述。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2

《禮記》(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論” 讀lún,是 “編纂” 的意思。為何讀平聲呢?

“論”通“侖”,有出土文物為證。上海博物館1994年收藏的《戰國楚竹書·性情論》中有這樣一段:

《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于人。《詩》,有為為之也。《書》,有為言之也。《禮》《樂》,有為舉之也。聖人比其類而侖會之,觀其先後而逆順之,體其義而節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後複以教。

這段史料中的“聖人”指孔子。“比其類而侖會之”,就是排比其類别,有倫次、 有條理地編集簡冊,也就是漢人普遍講的“論次”“論纂”“編次”的意思。漢代孔安國整理秘府書時就提出了“以事類相次”,後來劉向整理秘府書時稱作 “以類相從”。這是古人發明創造的書籍編輯方式。許慎 《說文解字》 訓“論” 為 “從言,侖聲”。“侖”的繁體為“侖”,下部指編排典冊。“侖會”之“侖” 與“論語”之“論”相通,取其聲符以定讀音,所以“論”應讀作平聲。

至于“論語”之“語”,班固在《漢書·藝文志》 中早就講得很清楚,那就是: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花多長時間讀《論語》?

第二,做好整體規劃。讀《論語》整本書花費的時間比讀單篇文章要多得多,所以要做好整體規劃。多長時間呢?《論語》全書共20篇,512章 (注: 楊伯峻 《論語譯注》 分為512章,其他版本分章定數各有不同)。建議大家從前往後依次閱讀。每天讀5章,用100天即可讀完一遍。一個學期是20周,共140天。一學期讀完一遍應該不成問題。建議至少完整讀三遍,用三個學期的時間。最好在高一或高二的時間完成。初中階段呢?我建議初中生挑選《論語》中50章左右的内容來讀即可,不必讀整本書。也就是說,《論語》整本書的閱讀主要是在高中階段來完成。當然,歡迎初中生全書閱讀,可集中時間閱讀全書。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3

《論語(中學生版)》

每一章前面的序号有什麼用?

第三,學會使用序号來檢索。如果你選楊伯峻的《論語譯注》來讀,就會發現原文每一章的前面标有兩個序号,中間放一個間隔号 (其他版本有用 “-” 的),前面的序号代表篇數,後面的代表章數。比如10·25,指的是第十篇 《鄉黨》 中第25章。後來出版的各種注譯《論語》的版本大都沿用了這個體例,這對閱讀《論語》十分方便,要充分利用它。如果看到序号即能說出該篇名,那就說明你初步了解了全書的篇數;如果看到序号就能說出某一章的内容,那說明你對《論語》已經非常熟悉了。

《論語》篇與篇、章與章之間有沒有邏輯關系?

第四,要把握《論語》中的重要概念。《論語》不像小說那樣引人入勝,很可能讀着讀着就讀不下去了。《論語》 是一部思想文化著作,有很多概念,學習這些概念是理解《論語》的基本途徑。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辭典》收錄400多個概念,核心概念也有數十個,比如“仁”“義”“禮”“智”“信”“忠”“孝”“悌”“恥”“道”“德” “命”“勇”“知”“成人”“君子”“小人”“士”“敬”“學”“習” “政”“文”“恕”“立”“言”“利”“佞”“性”“美”“善”“樂” “憂”“野”“史”“簡”“直”“中庸”“藝”“敏”“明”“友”,等等。這些概念有的屬于核心概念,有的屬于外圍概念,它們之間是有内在聯系的。有人說《論語》篇與篇之間、章與章之間沒有邏輯關系,這是沒有進入《論語》内裡的表現。這些概念大都圍繞“政”“仁”“禮”“知”而展開。如果大家能夠整理出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話,也就明白了《論語》整本書的内部結構。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4

《論語》揭示了很多真理嗎?

第五,學會運用“内證法”。《論語》中不光有概念,還有很多格言,大家容易把它們誤作“概論”或“真理”。這些概念或格言大都有一定背景,有針對性,隻是讀者不清楚而已。所以,把特殊性誤以為普遍性,是閱讀《論語》須警惕的。不能孤立地解讀《論語》中的格言與概念,更不能絕對化。清代經學家王引之說過,“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就是強調遵循“觸類旁通”“比 例而知”的方法,我們不妨叫作“内證法”。比如《論語》有“三十而立”,怎麼理解“立”呢? 可以參照《季氏》中“不學禮,無以立”,《泰伯》中“立于禮”,以及《堯曰》“不知禮,無以立也”來理解。

這種 “内證法” 既可以證其相同,也可以證其相異。比如“仁”這個概念,究竟如何理解呢? 我們發現,孔子的學生對此也不理解,所以《論語》中記載向孔子提出這個問題的學生很多,有顔淵、仲弓、司馬牛、樊遲、子貢、子張等人,其中樊遲問過兩次。孔子每次回答都不相同;即便是樊遲兩次問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也不相同。這就提醒大家,要想全面準确把握“仁”這個概念,就要把握住孔子每一次回答的側重點,弄清孔子是從哪個角度來回答的。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就是相異點,把這些相異點合起來才是“仁”的全部内涵。這樣讀《論語》 你會感到很有意思,或者說你已經進入研究性學習的境界了,甚至比讀小說還有趣。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5

顔淵畫像

為什麼會看不懂一些内容?

第六,要了解相關的人和事。《論語》一書涉及的人名有160個左右,還有很多曆史事件。要讀懂這部書,需要了解這些人和事件。否則,就是一頭霧水,不知所雲。比如,孔子一生的起伏順逆與“三桓”的關系非常密切,尤其是與季氏的關系,閱讀時不可繞行。知道了季氏的情況,很多章節就很好理解了。再比如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在衛國停留的時間最長,這是為什麼呢? 孔子說過:“魯、衛之政,兄弟也。”(《子路》) 因為魯國和衛國都是姬姓國,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衛國是康叔的封地,康叔是周公的弟弟,所以孔子才有此話。另外,衛靈公、衛出公、衛後莊公三人之間的關系很複雜,如果搞不清楚,就讀不懂《述而》 中“夫子為衛君乎”一章,也讀不懂《子路》中“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一章。甚至也搞不懂子路究竟為什麼而死的。讀《論語》,不僅僅是學習語言,還包括政治、哲學、曆史、經濟、 教育以及禮樂文化,等等,它是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文化寶庫。所以,讀《論語》時一定要認真看注釋。

孔子對普通人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嗎?

第七,要清楚《論語》中人說話的 “大語境”和“小語境”。“大語境”就是曆史文化背景,比如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引發了孔子很多感慨。孔子的感慨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有針對性的。孔子說話往往是針對統治者提出要求,更多是對“君子”提出要求,很少對普通百姓提出要求。如果不加以區分,認為孔子所講是針對所有人的,那就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比如 《裡仁》 中記載孔子的話: “能以禮讓為國乎? 何有? 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這就要結合“大語境”來理解,是專門指向統治者而言的。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6

孔子畫像

除了“大語境”,還有“小語境”,就是一章之内有若幹小句,章旨往往決定了 小句的用意。比如《泰伯》第一章的“小語境”是孔子盛贊泰伯“至德”,如果把“民無得而稱焉”這句看作隻是陳述百姓不知曉“三以天下讓”這個曆史事實的話,前後意思就不合了,就會出現難以理解的句意轉折,無法實現“小語境” 内的自洽表達。如果從“小語境”的角度考慮,那就好理解了,不至于出現那麼大的分歧,可以翻譯成“泰伯,他稱得上德行最高尚的人了,三次把天下讓給季曆,百姓不知道該怎樣來稱贊他”。結合語境理解,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策略,也是閱讀《論語》的基本思路。

讀《論語》能提高文言文水平嗎?

第八,也是最後一點,讀《論語》整本書可以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論語》一書幾乎囊括了所有常用虛詞、句式以及詞類活用現象,還有一些常見實詞和通假字。這可以為大家閱讀文言文打下堅實基礎。在閱讀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圈點勾畫,寫出閱讀感受和疑問,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7

當然,《論語》這部書不管你怎麼讀,都會有一些問題是難以徹底解決的。楊伯峻先生說,古今中外關于《論語》的著作達三千多種。專家都沒有完全徹底解決,作為中學生的你們解決不了,這太正常了。存下疑惑,留待後來。

(選自《論語(中學生版)》,程翔注解)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8

小學生論語有必要每日背誦嗎(中學生如何讀論語)9

(統籌:一北;編輯:白昕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