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學曆史上的變化

儒學曆史上的變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3 03:55:15
【提要】[古文“一以”,說得夠明白了,就是“以一貫之”。但要弄懂古時“一”之本意,才能明白孔子此句開示之聖義!][孔子之道是“以一”貫之,一即陽爻,乾卦之體用;老子之道是“以二”貫之,二即陰爻,坤卦之體用。孔老二聖,一陰一陽,合為國學之太極圓滿。]

《論語》章句: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儒學曆史上的變化(儒學史上最大的誤會)1

​“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以”是什麼意思,到底是以什麼貫徹終始的,成了儒學史上的迷團。

字面會意:孔子對曾參說,我的道是“以一”貫徹終始的。曾參說,“是啊”!門人問曾子是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啊!曆史有點殘酷。孔子對曾參的這次開示,卻不如“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那麼幸運!孔子以為曾參“悟解”了,然而遺憾的是,曾參“誤解”了!何以見得?請看此節語境,孔子說了個陳述句,“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而非疑問句:“吾道何以貫之?”這一點很關鍵!沒有要求曾參回答,隻是告訴曾參,我的道是用“一”貫徹始終的!

乙、“一”者,“不二”也。

“不二”法門,首先由佛教禅宗祖師闡釋完善。一種對世對物一元論思想,反對分别取舍、對立糾結。六祖《壇經》:“不二之性是佛性”。其實,儒釋道三教祖師都是一元論者。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之教,就是“不二”之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更直了地表達了以一入道的法門。莊子的“齊物論”,更鮮明地反對分别取舍,把“不二”之教進一步具體化。孔子“吾道一以貫之”,彥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彥回什麼能做到這麼達觀?不過是超越了貧富、苦樂、福禍等對立分别取舍。孟子以後,儒家“一體之仁”學說,更是豐富的完善了“一以貫之”的法要。例如,唐代韓愈《原人》:“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笃近而舉遠。”

儒學曆史上的變化(儒學史上最大的誤會)2

丙、“一”者,“仁”也。

《論語》中,關于仁,孔子及弟子之間大約有13次問答,孔子每次的回答都有不同的側重。孔子為什麼每次說法不同呢?這是古聖普遍的思維語言風格。也就是說,古聖從來不給某個概念去下定義,隻言“什麼是仁”,不論“仁是什麼”。因為,古聖看來,世事無常、遷流不居,說亦不中。《說文》勉強給“仁”搞了個釋解:從“亻”從“二”,兼愛。何為“兼愛”?即不專不獨,不因善惡是非美醜而生好惡。與基督教之博愛,境界相同,“愛你的敵人就象愛自己的兄弟”。仁,就是不二,就是一。

儒學曆史上的變化(儒學史上最大的誤會)3

結語:搞不懂“一”和“不二”的真意,就無法理解孔子“吾道一以貫之”之聖喻。“我的道是一貫的”,這種膚淺的臆解,實是對聖人境界的摸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