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邊塞詩較之前代更加盛行,是詩壇中的一股主流,湧現出了以高适、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益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邊塞詩人。唐代邊塞詩的盛行應該與邊界戰争頻繁有關,唐朝國力強盛,經常奏凱而還,文人普遍存在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壯志。
盛唐時代的邊塞詩内容題詞廣闊:将士建功立業的壯志、邊塞的艱苦、戰争的慘烈、思家的情緒、地理風情、邊塞風光皆可入詩;其次邊塞詩的意象宏闊,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奇偉壯麗;基調昂揚,氣勢如虹,發人奮進,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邊塞
我們先來了解下唐代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之一—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
岑參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适相近,後人多并稱“高岑”。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的邊塞詩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中,詩人以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别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将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代: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作于岑參第二次出塞階段,,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于這一時期。
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北方邊塞之地,8月北風呼嘯,白雪紛紛揚揚,一夜之間,大地銀裝素裹,樹上積雪遠望好像一樹樹梨花盛開。風停雪住,雪花悠閑地飄入珠簾,打濕了軍帳,披着的狐狸皮大衣也抵擋不住刺骨的寒冷,床上的錦被更顯單薄。天氣寒冷,早晨訓練中,将軍都不能控制他的獸角弓,兵士穿在身上的铠甲冰冷異常,很難穿在身上。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将士内心的熱,更表現出将士們樂觀的戰鬥情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别宴會的盛況。“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描寫了熱烈的送别場面。在将軍的軍帳中,置酒設宴,各種樂器演奏,将士們載歌載舞。
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别友人踏上歸途。“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歸客在暮色中迎着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豔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雖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将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隽永。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這首詩充分展現了邊塞奇麗多變的雪景,作者的筆力縱橫矯健,結構開阖自如,韻律抑揚頓挫,不僅寫得有聲有色,張弛有緻,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全詩不斷變換着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