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習俗源于中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挂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别書寫在兩塊桃木闆上,懸挂于左右門,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
西晉時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曆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骈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澱逐漸豐厚。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于桃木闆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寝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