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哪種運動最能保護心血管,幫助人們長壽,很多人或許會一臉迷茫。
近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子刊《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開放》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在降低死亡風險和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效果最好的運動不是跑步,也不是走路,而是揮拍類運動。
為什麼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等揮拍類運動能脫穎而出?《生命時報》采訪權威專家,告訴你揮拍運動的獨特優勢。
受訪專家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教授 張一民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李永剛 吳小濤
深圳市健康教育與促進中心主任、體醫融合及運動處方專家 韓鐵光
揮拍運動有個“絕對優勢”在這一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7萬餘名、年齡在59~82歲的參與者數據,并調查了他們休閑時間的運動類型和運動時間。
運動類型主要包括7種:跑步、騎自行車、遊泳、其他有氧運動(如使用健身器械)、揮拍運動(如打網球)、打高爾夫和步行鍛煉。
刨除其它影響因素後,研究人員得出了4個主要結論:
1
動起來,就能降低死亡風險
研究再次證實: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與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具體來看,和從不進行身體活動的參與者相比,不管做哪種類型的身體活動,達不到指南推薦量和達到指南推薦量的參與者,全因死亡風險分别降低了5%和13%。
所謂指南推薦量,指的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運動量,即成年人每周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
2
最能保護心血管的運動,是打球
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影響最明顯的是揮拍運動;其次是步行鍛煉。
和從不進行身體活動的參與者相比,進行揮拍運動、跑步、步行鍛煉、其他有氧運動和打高爾夫球的參與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别降低了27%、8%、11%、4%和9%。
3
最延壽的運動,也是打球
和其它運動類型相比,揮拍類運動達到指南推薦量時,在降低參與者全因死亡風險方面最明顯,其次是跑步。
和從不進行身體活動的參與者相比,進行揮拍運動、跑步、步行、其他有氧運動、遊泳和騎自行車的參與者,全因死亡風險分别降低了16%、15%、9%、7%、5%和3%。
4
最能降低癌症死亡風險的,是跑步
對癌症死亡風險影響最明顯的是跑步,其次是其他有氧運動。
綜合來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及任何類型的身體活動,都可以改善健康。
但「揮拍運動」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在降低死亡風險方面,也拿下第一。
常打球讓全身受益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等揮拍運動,需要不停地移動、轉體、跳躍、揮拍、擊球,集協調性、靈敏性、柔韌性、耐力等素質于一身。
除了保護心血管、預防早亡,常打球還會讓人收獲以下好處:
健腦護眼
在擊球前,眼睛要判斷球路,大腦快速對球速、角度、力量等作出判斷,神經系統将綜合分析結果快速傳遞給運動系統,調動相應肌肉群完成一系列動作。
改善情緒
揮拍運動趣味性和互動性強,通過奔跑和變換身體姿勢感受接球的互動,當擊球者赢球時會有一種滿足感,能極大愉悅身心。
緩解頸椎病
長時間伏案工作或玩手機的人,頸椎大多出現僵硬。打羽毛球時,頸部肌肉能從中得到拉伸,從而緩解肌肉緊張與疲勞。
提高身體靈活性
在打球、接球的過程中,身體迅速擺動,能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身體敏捷性和協調性。
三種揮拍運動怎麼玩?不管是哪種揮拍運動,推薦的頻次都大同小異,一般以每周1~2次、每次30~60分鐘為宜,超過60分鐘也不會獲得更大收益。
羽毛球
打羽毛球有較多的跳躍動作,需要反複沖擊膝關節,對膝蓋有傷病的人,會加重其磨損程度。
另外,打羽毛球是超肩運動,即腕與肘活動位置超過肩膀。時間長了,容易導緻肩部疲勞或損傷。
乒乓球
打乒乓球時,人體始終保持上身前傾,每一次擊球,還要轉腰。而腰部活動以大肌肉群為主,若準備活動不充分,容易出現勞損。
網球
跟羽毛球一樣,網球也是一種超肩運動,易産生肩部疲勞和一定程度的損傷。
不管哪種球類,技巧和成敗都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心态的放松,以及從從中獲得的樂趣。▲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