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刊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我們今天寫詞用什麼韻?
我們今天寫詞用什麼韻?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讨。
1、現實的角度。現在全國各地的各種詩詞大賽,公告中多半會明确規定:詞作用韻,以清人戈載所編《詞林正韻》為準。如果您參賽,問題很簡單,請遵照公告執行。如果您不參賽,隻是自娛自樂,或與詞友們交流,那麼我想告訴您:《詞林正韻》并不是填詞用韻的“金科玉律”。它隻是“最不壞”的一部詞韻!
這就引出了第2個角度,即學術的角度,學理的角度,科學的角度。這是我的個人見解,是否夠“學術”?是否符合“學理”?是否稱得上“科學”?先聽我說完,大家再思考,再評判。
我之所以說《詞林正韻》是“最不壞”的一部詞韻,而不說它是“最好的”一部詞韻,是因為它基本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不能無條件地加以肯定。說它“最不壞”,意味着與其他詞韻相比,它還是優點較多,也比較實用的。它最大的功勞,是把近體詩106/107個韻目的詩韻,合并為19部的詞韻,大體上能夠反映唐宋人,特别是宋人填詞押韻的一般情況。例如,“東方”的“東”與“冬天”的“冬”,在近體詩的詩韻裡,不是同一個韻目,不能通押;在《詞林正韻》裡,歸并到了第一部,可以通押了。“長江”的“江”與“太陽”的“陽”,在近體詩的詩韻裡,不是同一個韻目,不能通押;在《詞林正韻》裡,歸并到了第二部,可以通押了。“魚蝦”的“魚”與“虞姬(霸王别姬的那位虞姬,楚霸王項羽的愛姬)”的“虞”,在近體詩的詩韻裡,不是同一個韻目,不能通押;在《詞林正韻》裡,歸并到了第四部,可以通押了。“蕭何”的“蕭”,“菜肴”的“肴”與“豪傑”的“豪”,在近體詩的詩韻裡,不是同一個韻目,不能通押;在《詞林正韻》裡,歸并到了第八部,可以通押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的“庚”,“青年”的“青”與“水蒸氣”的“蒸”,在近體詩的詩韻裡,不是同一個韻目,不能通押;在《詞林正韻》裡,歸并到了第十一部,可以通押了。如此等等,不多舉了。
《詞林正韻》最嚴重的問題在哪裡呢?在于它并不完全符合唐宋人,特别是宋人填詞用韻的實際情況。
唐宋人填詞用韻,是沒有“國标”,即“國家标準”的。國家并沒有組織專人編制詞韻,并以國家或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名義發布。道理很簡單,因為詞不是國家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的科目及文體。這和近體詩的情況不一樣。近體詩中的某些文體是國家科舉考試文體,合格與否,事關國家官員的選拔任用,幹系重大,故必須有“國家标準”的詩韻,否則閱卷時取舍便沒有依據。詞,一般來說(特殊情況除外,比如國家的某些禮儀活動,也用得到詞,但不經常),充其量隻是從宮廷到官府到市井百姓的大衆娛樂節目及文體,其性質與今天的“卡拉OK”也相差不了多少,有必要制定“國标”嗎?因此,唐宋人,特别是宋人,填詞押韻是比較自由的,比寫近體詩所用的由國家制定并頒布的韻要寬泛得多。可以按照當時實際通用的語音來押韻,甚至可以按照自己家鄉的地方音來押韻。誰也不會好事到心血來潮,個人編制什麼詞韻;編了也不會有人理睬。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據文獻記載,南宋前期,約當宋高宗、宋孝宗時期,著名官員詞人朱敦儒曾經編過《應制詞韻十六條》。因為高宗、孝宗都喜歡詞,宮庭中有些休閑娛樂活動,會命文學侍從之臣填詞以供藝人演唱。雖然不是什麼莊重、嚴肅的場合,但應制填詞,要讨皇上的歡心,有擢升官職或獲取賞賜等種種好處,還是馬虎不得,要當回事來做好它。因此,編本《應制詞韻》還是有用處的。這是特殊情況,一筆帶過,橫豎這本詞韻也未能流傳下來。
關于宋人按照當時實際通用的語音來押韻的情況,就不多說了。重點說一說宋人按照自己家鄉的地方音來押韻這個要害問題。南宋人葉紹翁,就是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詩句聞名的那位葉紹翁,他的筆記《四朝聞見錄》裡記載了宋高宗紹興年間發生的一樁有趣的事:吳江,即今江蘇蘇州的吳江區,有一座高大壯麗的垂虹橋。某日,橋洞的頂部發現了龍飛鳳舞的墨迹,是一首《洞仙歌》詞:
飛梁(即橋梁)壓水,虹影澄清曉。橘裡漁村半煙草。今來古往,物是人非,天地裡,唯有江山不老。〇雨巾風帽。四海誰知我。一劍橫空幾番過。按玉龍、嘶未斷,月冷波寒,歸去也、林屋洞天(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九洞天,即今蘇州太湖西山的林屋洞)無鎖。認雲屏煙障是吾廬,任滿地蒼苔,年年不掃。
詞後沒有作者的落款署名。從詞意來看,真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所題。一時間,人們哄傳,都說題詞者是呂洞賓,也就是神話傳說“八仙過海”中的“八仙”之一的那位呂洞賓。此事很快傳到了宮中,宋高宗讀詞後笑道:“什麼呂洞賓?題詞的不過是個福州秀才!”左右都驚訝地請教皇上:“陛下您怎麼知道題詞的是福州秀才呢?”高宗回答說:“詞裡押的韻,是福州音啊。”(“神仙”還講方言嗎?再說,呂洞賓得道成仙之前,是今山西芮城人。山西人怎麼說福建話?山西在西北,福建在東南,八竿子打不着啊。)原來,“曉”“草”“老”“帽”“掃”等字以ao音結尾,而“我”“過”“鎖”等字以uo音結尾,用其他地方的語音念,都不押韻;隻有用福建話的語音念,才押韻。後來,終于查到了題詞者,姓林名外,果然是福建人。這人喜歡搞怪,裝神弄鬼。他乘夜深人靜之時,仰卧在一艘大船的頂篷上,神不知鬼不覺地在橋洞的頂部題寫了這首詞。大船開走後,水天渺然,人們發現此詞墨迹,都想不出它怎麼會出現在這十三不靠的地方。百思不得其解,就隻能往神仙那頭猜了。然而,“作案”者很少有不露馬腳的。詞人被家鄉的土音出賣了,讓宋高宗一眼便識破了他的籍貫與身份。古代交通不發達,各地方的人交流的圈子也比較窄。走南闖北、見多識廣、通曉各地方言土音的人畢竟是少數。因此,有“比較語音學”知識和經驗的人并不多。宋朝有個比較好的制度,即各地方州府長官(相當于今天省會城市和地級市的一把手)在赴任前或卸任後,皇帝常召見他們,進行公務談話。這些官員多半是進士出身,全國各地人都有,說話的口音各不相同。高宗在位時間長,接見過的操不同地方口音的官員人數也多,有比較,所以能鑒别。
福建人這樣押韻的具體個案,并不止林外《洞仙歌》一例。在《全宋詞》所收其他福建籍作家的作品裡,也有類似的情形。但在《詞林正韻》裡,“曉”“草”“老”“帽”“掃”等字,在第八部;而“我”“過”“鎖”等字,則在第九部,兩部不能通押。
作者/鐘振振 編輯/章雪芳 校對/馮 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