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成昆線小相嶺隧道

新成昆線小相嶺隧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3:40:00

封面新聞記者 鐘曉璐 實習生 劉星宇

東經102°39′、北緯28°48′,是小相嶺隧道的地理坐标。這條橫亘在成都平原和大涼山之間的隧道,建設者曆時6年,目前已經進入鋪軌收尾階段,為新成昆鐵路的全線開通奠定了重要基礎。

隧道從山腹中穿過,全長近21.775公裡,穿越10條斷層和2條褶曲,為I級高風險隧道,是新成昆鐵路上最長、地質結構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我國目前已修建貫通的第一長單洞雙線山嶺鐵路隧道。

實際上,50多年前,老成昆鐵路設計者就提出過小相嶺的越嶺方案,礙于當時施工水平及設備配置等原因,設計停留在了紙上。50多年過去,紙上的設計成為現實,隧道越嶺通過方案較原線路長度短了70多千米。隧道變長,裡程變短,但随着歲月延續的,是建設者們接續奮鬥、往西南交通空白處挺進的決心。

重返大涼山,掘進小相嶺

新成昆線小相嶺隧道(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如何從半世紀前擱置的圖紙變成現實大國工程我來建)1

中鐵二院成昆線隧道專業設計負責人劉志剛

劉志剛是中鐵二院成昆線隧道專業設計負責人,從2012年參與到新成昆鐵路擴能改造項目上,至今已有10年光景。他初到小相嶺時,這裡還呈現出一片原始地貌,山高谷深,地勢險峻。

這條全長21.775公裡的小相嶺隧道位于涼山州越西縣和喜德縣境内,是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的隧道;而在其東南側約25公裡處有老成昆鐵路第一長隧——沙木拉達隧道與其遙相呼應。

新成昆線小相嶺隧道(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如何從半世紀前擱置的圖紙變成現實大國工程我來建)2

老成昆鐵路沙木拉達隧道

上世紀50年代,老成昆鐵路的建設者來到大涼山喜德縣,克服艱難險阻,全靠鋼釺大錘、肩挑背馱,修建沙木拉達隧道。隧道所在的山谷,被外國地質學家稱為“死亡禁區”,暗河、斷層、泥石流随處可見,塌方更是時常發生。

半個世紀過去,2016年,又一批建設者重返大涼山,修建難度相當的小相嶺隧道。它是打通新成昆鐵路的“咽喉”,也是最難啃的骨頭,被譽為“新時代的沙木拉達”。

劉志剛介紹,當年的沙木拉達隧道,6000多米的長度已是極限,50多年後的今天,小相嶺隧道開挖長度變長了近4倍。

選線裁彎取直,提高線路質量

劉志剛從頭到尾參與了線路勘測、選址、設計、配合施工等階段。

在他看來,修建新成昆鐵路是必要之舉。“曆經五十多年的風雨,老成昆鐵路沿線自然災害頻發,抗災能力下降,每到雨季,泥石流等山地災害頻繁,沿線多屬高烈度地震區,地震活動頻繁,幾乎年年受災,現有的運營條件和運輸能力已無法适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求。”

增建複線提上了日程。在國家統一規劃部署下,新成昆鐵路于2007年正式開工。50多年前建成的成昆鐵路與現在的新成昆鐵路,勘察設計單位都是中鐵二院。

增建的成昆鐵路複線線路方向與老成昆線基本一緻,優化了部分路段,截彎取直,成昆鐵路複線采用大半徑曲線、長隧、高橋等設計方案,線路避開了許多不良地質路段,更加安全的同時,總裡程縮短了236公裡。其中,光是小相嶺隧道就讓裡程縮短了70餘公裡,這對技術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成昆線小相嶺隧道(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如何從半世紀前擱置的圖紙變成現實大國工程我來建)3

老成昆鐵路

在查閱既有老成昆鐵路技術總結資料時,劉志剛發現,實際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勘察設計時,老前輩就提出過小相嶺隧道越嶺方案,長度約18km,鑒于當時的施工水平及設備配置等原因,方案最終停留了紙上。

為更好助力小相嶺隧道建設,在選線方案上,中鐵二院在小相嶺隧道越嶺方案中進行了大量的技術、經濟比選,并結合區域内環境敏感點、經濟據點的分布情況和區域地質條件,研究了多種越嶺方案,最終綜合多種因素确定采用目前的小相嶺隧道方案。

40餘專家坐鎮會診,啃下“最硬”骨頭

新成昆線小相嶺隧道(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如何從半世紀前擱置的圖紙變成現實大國工程我來建)4

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

隧道每掘進一米,都凝結着建設者無數的汗水。“可以說新成昆鐵路建設之難在峨冕段,峨冕段工程建設之難在隧道,隧道建設之難在小相嶺。”劉志剛見證了隧道建設的一個個關鍵性的節點。

成昆鐵路複線峨冕段線路地處橫斷山區東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結合部位,屬地質條件極活躍的闆塊擠壓沖突帶,線路穿越橫斷山系東列山脈的大雪山和大、小涼山以及小相嶺等,地質條件複雜多樣。

一個數據可以窺見小相嶺隧道施工建設的難度。隧道施工中遇到的湧突水、軟岩大變形、岩爆、溜坍等地質災害百餘次。

為攻克在新成昆鐵路建隧道的難題,成貴鐵路公司、中鐵二院、施工單位、監理單位40餘名專家創建了“隧道建造技術創新工作室”,全力開展新成昆隧道技術攻關,尋找問題症結。

其中,水害是最大的“攔路虎”。劉志剛清楚地記得,2018年10月7日,隧道二号斜井平導小裡程掌子面發生岩溶管道突湧水,造成二号斜井淹井,出水至今未間斷過。“雨季現場實測水量最大時每天約50萬方,截至目前累計總出水量約2億方,超過15個西湖的水量之和,國内罕見,對工程安全和工期造成了較大影響。”劉志剛回憶。

為避免湧水長時間浸泡隧道結構及周邊圍岩,盡快實現二号斜井與出口間平導貫通,中鐵二院專業技術人員采取“防、排、截、堵相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基本原則,利用平行導洞施工快速先行,提前探明地質和地下水,并合理調整平導坡度實現岩溶富水段順坡施工、提前排放,正洞施工時圍岩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通過平導實現運營期“體外排水”,降低了水害風險,也使得安全、質量、進度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打通“咽喉”,全線通車進入沖刺階段

新成昆線小相嶺隧道(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如何從半世紀前擱置的圖紙變成現實大國工程我來建)5

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

90後青年何亞濤是小相嶺隧道工區的技術負責人。2016年,他畢業後不久就來到項目上,這是他第一個正式參與的項目,一待就是6年,他也從一名大學生轉變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

剛來項目上,這裡沒有準備好辦公和住宿條件。白天,何亞濤和同事就在當地村委會辦公,晚上就地而睡。

施工時,他進行嚴格的質量驗收和技術指導。隧道裡空氣渾濁,粉塵彌漫,機械轟鳴聲貫耳,大家隻能靠拍肩、比劃等動作溝通。

治理水害期間,他穿着連體防水褲一直在現場守着,有問題第一時間溝通處理。可喜的是,小相嶺隧道中他負責的路段幾乎零缺陷。

今年6月21日上午8點08分,随着最後一米的岩體爆破,小相嶺隧道實現了全線貫通,将正式進入鋪軌階段,為年底全線通車奠定了基礎。貫穿那一刻,何亞濤就在現場。“那種喜悅激動的心情難以言喻。”他回憶。

劉志剛與何亞濤以及所有隧道的建設者一樣,都有着相同的心願,等通車之後,坐上第一趟列車,好好感受一番自己參建的新成昆鐵路沿途風景。

新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後,從成都到昆明将由現在的19小時縮短到7小時以内,人流物流會更便捷,是國家“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施西部開發和脫貧攻堅、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時空壓縮,發展提速,反映出來的是出行效率的大大提升,也是所有建設者接續奮進的生動寫照。

對話劉志剛

封面新聞: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有哪些技術方面的創新?

劉志剛:

(1)高地應力條件下水平緩傾岩層軟岩隧道大變形控制技術;

(2)長距離富水水平岩溶循環帶隧道排水及施工技術;

(3)深埋富水斷層破碎帶隧道加固及施工技術。

封面新聞:小相嶺隧道在設計過程中秉承了哪些理念?

劉志剛:就整個工程中關于水土和生态保護的設計理念方面,對于隧道洞口的位置選擇,我們堅持“早進晚出”的進洞理念,就是早進洞,晚出洞,盡量減少隧道洞口邊仰坡的開挖和刷方,維持其原狀。

另外,在棄渣方面,我們盡量把有用的渣用作混凝土的骨料,或者用于路基的填方工程,盡量減少棄方工程。此外,在做剩餘棄渣的渣場選擇時,我們會避開水源保護區和環境保護區,并且要做一些專門的擋護工程以及後面綠化和複墾工作,保證渣場在施工完成之後,能恢複到原來的地貌。

封面新聞:作為這一項大國工程建設者,有什麼感受?

劉志剛:我作為隧道設計負責人,能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整個過程,遇到了很多問題,中途流過汗、流過淚,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想過放棄。但是我一想到我們老成昆鐵路,我們的老前輩,以及老成昆精神,在他們的指引下,就努力克服了,一直堅持了下來。

封面新聞:對未來有什麼規劃和暢想?

劉志剛:我還是非常希望在不久的将來,新成昆鐵路上速度為350公裡每小時的高鐵能提上日程,希望在我剩餘20年的職業生涯中,還能參與到成昆高鐵的建設中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