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這是一塊精巧的土地

這是一塊精巧的土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0:02:26

來源:人民日報

這是一塊精巧的土地(這山上坡下這泉水潺潺)1

圖為東東峪村遠眺。

朱全祥攝

這是一塊精巧的土地(這山上坡下這泉水潺潺)2

圖為東東峪村民宿一角。

朱全祥攝

2019年8月,劉昌法第四次擔任扶貧駐村第一書記時,他已五十七歲,駐村七年。

五十歲之前,劉昌法在山東省淄博市委,多年從事理論工作。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大潮中,他熱情難抑,主動申請到貧困村挂職。在博山區上小峰村,他靠發展鄉村農家樂,幫助這個村擺脫了貧困。接着,他又先後擔任兩個貧困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彼時,再有三年就要退休的他,已經不習慣城市生活。索性,就把餘下的工作時間全部留給農村吧。

于是,他來到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東東峪村,走馬上任,任期兩年。

東東峪村,位于泰沂山脈深處。

環村皆山,山中有泉,泉水潺潺,風景秀麗。但由于遠離城市,交通不便,這裡千百年來,難拔窮根。小村像一個黑黑瘦瘦的憨娃,仰躺在深山懷抱,酣睡。

劉昌法進村後,像過去一樣,首先走訪貧困戶。走訪時攜帶“四件寶”:便民卡、數百元現金、一支筆和幾張白紙。

為什麼這樣呢?

前三者易于理解:每入戶,首先遞上一張寫有電話号碼的便民卡;遇到一時窘迫的村民,就送上一二百元救急;筆呢,為了記錄。唯有白紙,讓人費解。

有人說:“劉書記,帶個筆記本,多方便啊。”

他說:“那樣雖然方便,但老百姓不習慣。你當面掏出筆記本,鄭重其事。他們本想說說心裡話,也會咽回去。”

所以,他隻是随身攜帶幾張白紙。交談時,随手記要點。回到宿舍,再認真回憶,謄寫到筆記本上。

十多天時間,各家的情況和困難,都熟悉了。

全村近三百戶、八百餘人,耕地近千畝,林地五千餘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和谷子。樹呢,以杏、山楂、柿子、花椒為主。小村2014年被确定為省級貧困村,貧困人口最多時超過四百人。還有一些人家靠政策兜底,收入不穩定。

他邊走邊想:必須培育産業!

可是,培育什麼産業呢?

與大家交談,都搖頭:咱這窮溝溝,什麼資源也沒有啊。

他想,這大山,不就是最好的資源嗎?

俗話說,靠山吃山。可這“窮山”,如何吃呢?

劉昌法聽聞,村裡有一個中年人叫朱全祥,原在淄博市内經商,能力強,人脈廣,最近回到村裡,準備重新創業。

他主動找上門去。

朱全祥本想回村開發鄉村旅遊,建造精品民宿,自行經營。但開工後,難題接踵而來:自建房屋,建設用地有限,沒法做大做強;租用民房,老百姓不理解,也不配合。一時進退兩難。

巧了,劉昌法多年來潛心研究、實踐的,正是鄉村旅遊。

過去,遊客入住農家樂,睡農家炕、吃農家飯,圖新鮮、圖方便。現在,遊客希望住得舒适、吃得放心。精品民宿,算是農家樂的升級版。朱全祥的方向對了,隻是經營方式上需要“與時俱進”。

劉昌法開導說:有句話說得好,“獨行快,衆行遠”。以你的能力和見識,相信你自己單幹,一定能幹好。但如果以你為龍頭,成立一個共同經營、按股分紅的合作社,既可造福鄉親、共同富裕,又順應了時代潮流、放大了人生價值,豈不更好?

但股份合作,需要投資,村民們願意參與嗎?

劉昌法說:“這個工作由我來做,你隻管做好技術和管理支持。”

于是,總體思路确定:朱全祥投資建造一個作為總部的接待中心,負責對外聯絡,承接部分遊客;再在村裡發展一批農戶,把他們的閑置房屋改造為精品民宿,并實行統一标準、統一管理。

合作農戶的條件:有閑房,有适量啟動資金,有利落能幹的女主人。

思路确定了,執行起來卻是另一回事。

村民們想不通:咱們這偏僻落後的窮山村,能吸引城裡人常住常吃常玩?不可能,不可能!

劉昌法話不多講,租下一輛大巴車,邀請大家到自己第一個扶貧村——上小峰村,以及其他旅遊示範村參觀。

一路上,看着人家的富裕,想着自家的貧窮,村民們動心了。

劉昌法告訴大家,主體投資由朱全祥負責,各家改造另有補助,更有上級支持咱們。客源呢,也可以保障。聽到這些,大家紛紛報名,定下十五戶。

可是,好事多磨。開工之前,由于房屋改造需要大筆投資,不少人又猶豫、撤出了。

最後,隻剩五戶。

2020年6月,接待中心建設和民宅改造陸續完工。

為了保證民宿品質,合作社參照城市賓館标準,配置民宿用品設施。劉昌法争取了一筆扶持資金,用于補貼。

與此同時,劉昌法請來專家,對農家大嫂進行全面培訓。從儀容儀表到文明用語,從清潔清掃到鋪床疊被,規範每一個細節。

村民朱永翠,五十五歲,初中文化,丈夫務農,兩個孩子外出打工,家有六間閑房。之前生活貧困,她心情郁悶,不愛收拾,院子堆滿廢舊物品,桌面厚厚一層灰塵。乍一看,她不适合入社,但沒有别人報名啊。而且,這個女人,有一顆不甘的心。

整個培訓期間,劉昌法全程陪同,看着培訓師手把手教學,一遍又一遍,一場又一場。培訓師休息的間隙,劉昌法親自上陣演練,一會兒扮演房東,一會兒模拟房客,滿頭大汗,不厭其煩。

培訓火熱之際,經營籌備也緊鑼密鼓。一個問題浮出水面:精品民宿,對外推廣,取什麼名字呢?

叫觀山小院吧,有山的地方太多了,似乎體現不出這裡水的溫柔;稱聽泉人家吧,有水的農村也數不勝數,好像又忽略了此地山的堅強。

劉昌法日思夜想,熬紅了眼。一個生動的名字,就是最直接的形象代言啊!

叮咚!叮咚!窗外的泉水,正一滴一滴落在石頭上。

那撞擊的聲音,令人似有所悟!

叮咚小院!一個韻味十足又朗朗上口的名字,應運而生。

馬上注冊。

接待中心通過網絡和各種渠道,統一用“淄博叮咚小院民宿”的名義,開始向外界宣傳,吸引客人。至于“旗下”各個民宿,則由主人靈活取名。

從2020年7月開始,“山水居舍”“泉溪人家”“秀水雅居”,陸續開張。

還是說說朱永翠的“楓山小築”吧。

她家的六間閑房,投資十五萬元裝修,其中合作社補助三萬多元。按照賓館模樣,劃分标間、大床房和親子間。

半年“修煉”,身心俱變。現在的朱永翠,渾身利利索索、清清爽爽,舉手投足,完全是職業女性模樣。她的小院,一天三灑掃。家具更是時時擦拭,光亮如鏡。

按照統一安排,“楓山小築”,“十一”開業。前一天,朱永翠像辦喜事一樣,一直忙碌到半夜。

第二天淩晨5點,劉昌法就來了。合作社已經聯系好,第一位客人,9點入住。

劉昌法細細查看,處處光光亮亮、一塵不染。又用手掌分分寸寸地撫摸,猛然發現白色開關上有一塊硬斑,原來是裝修時的白漆,不易發現,水擦不去。

他皺皺眉,看着朱永翠。不是批評,勝似批評。

朱永翠,臉紅了,低下頭。

劉昌法掏出水果刀,輕輕地刮。再用掌心,細細打磨。好一會兒,他才深深地舒一口氣,笑了……

五家分店,全部開業,統一上網,分别挂牌。接待中心率領着這五家民宿,在山坡上歡迎四方賓朋。

“叮咚小院”,聲名漸起……

遠近遊客,慕名而來。小村沉寂多年的美景,也在遊客面前漸次展開。

驚蟄剛過,山上消融的冰淩伴着纖弱的溪水,開始彈撥起春的琴弦。仿佛一夜間,迎春花、連翹花們悄悄登場了,處處鵝黃,滿眼明媚。

明黃的“火焰”引燃了百花盛開。于是,春天的鮮豔便排山倒海而來:粉白的杏花、火紅的桃花、粉紅的海棠花、菊黃的鼠麹草花……

最多的,當然是杏花,累計數百畝。杏仁,曾是小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劉昌法喜歡在這個季節站在村頭,眺望滿山粉白。走上山去,但見大大小小的花兒,像一張張笑臉在風中搖曳。花兒凋謝,落在山坡上,聚在石縫中,栖在低凹處,仿佛厚厚的積雪。

4月下旬,杏花落盡,枝頭青果累累。6月杏熟,婦女和孩子們揮舞長竿撲打。杏子們“噼裡啪啦”落下,像橙色乒乓球,在地上蹦蹦跳跳。用手一捏,杏核蹦出來,跳到小籃裡,再在雪亮的陽光下曬幹。而後的日子裡,全家人圍坐一起,用小鐵錘,砸杏核,取杏仁。三斤杏核出一斤杏仁。最多的一戶,一個季節砸出一千公斤。

整個夏天,山坡上、果樹下、角角落落,到處是黃花菜、野蒜、青青菜、仁青菜等等。最獨特的是河菜,又名泉水菜,隻生長在無污染的泉水邊。青青葉,嫩嫩莖,拌上野蒜和野韭菜,味道鮮極,是多少遊客的心頭好。

一夜秋風起,塗黃又塗紅。大自然揮舞着最奢侈的油彩,染盡群山層林,繪出一幅幅瑰麗的油畫。

這時候,滿山瓜果,漸次成熟。南瓜大大咧咧橫在地裡,不小心,絆你一個趔趄。劉昌法穿行在村路上,和路過的村民打着招呼,人人臉上都帶着豐收的喜悅。一朵朵秋海棠粉紅色,宛若娃娃臉。柿子紅彤彤、黃澄澄,如燈籠,照耀着素樸的小村和樸素的人們。

其實,小村更美是泉水。

泉水從村東大山深處汩汩而出,一路彙流成溪,穿過小村,向西流去。

小村沿溪而建。溪邊遍布泉眼,噴珠濺玉。泉水熬出的大米或小米粥,香甜綿稠。更宜泡茶,格外清香。

如此泉村,中國北方,實在少見。許多遊客選擇節假日或休息時間,來這裡小住。飲山泉水,食山野菜,臨别時還可灌幾桶山泉水,滿載而歸。

杏樹下、岩石上,一杯土酒,兩盤野蔬,聽着山風,看着山色,慢斟細品,快哉快哉。

“叮咚小院”,生意興隆。很快,又有五戶村民參與進來。

2020年12月,朱全祥出任村黨支部書記。

截至2021年底,“叮咚小院”營業收入超過一百五十萬元。朱永翠的“楓山小築”,開業以來,赢利超過五萬元。

民宿生意興旺,引來“衆鳥返巢”。二十五歲的大學畢業生杜玉焱主動回村,做起了民宿管理;而在城裡做生意的魏銘慧,也到合作社當起了運營經理。

劉昌法和朱全祥商量,争取把合作社擴大到二十戶左右,使全村具備同時接待三百人的能力。

在實踐中,劉昌法進一步認識到,壯大集體經濟,對鄉村振興至關重要。隻是,新時代的農村集體經濟要探索新模式,必須大家參與,共同監督。

方向明确,努力便更有準星。

他們利用現有集體收入,加上國家支持,在繼續開發精品旅舍的同時,進行多元化開拓。河邊一片房屋經過提升改造,建成酒吧、酒坊和咖啡屋一條街。

“我喜歡在家釀酒,遊客品嘗後紛紛購買,把去年的庫存全買光了,還在微信上下訂單。”村民魏寶存興奮地說。

杜元富夫妻倆多年患病,幾乎失去勞動能力。劉昌法在為他們争取到政府保障的同時,又利用相關政策的專項資金,免費幫他們建起一個茶館。

這些設施,全部由村集體投資,兩年之内,不收租金,店主隻負責水電費。

劉昌法和朱全祥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那就是對周邊區域進行綜合開發,打造一個集康養、旅遊、文化、天然泉水、生态農業于一體的生态康養旅遊區,帶動更多村莊,走向振興……

2021年2月,劉昌法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号。6月,他又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号。

而劉昌法每天仍舊忙碌。山上坡下、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到處留下他的腳印。

村民說:“劉書記,你為俺村跑了多少路、操了多少心啊。”

劉昌法笑道:“我生來就是跑腿的命,一天不跑,渾身煩躁。退休以後,再休息吧。”

2021年7月,劉昌法的兩年駐村任期本應結束。先後挂職四任第一書記的他,已經下鄉九年,真的該回城了。

可他,實在離不開這片熱土了。

他毅然放棄了回城工作的機會,再一次向組織鄭重申請:繼續留任!

于是,他第五次出任駐村第一書記。

他下定決心:即使退休,也不回城。

就這樣,駐村,做榮譽村民,永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