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鈞正平工作室·中國軍号 作者:陳宗維
最近正在熱播的央視系列微紀錄片《思想的力量》中,專集講述了我軍英雄連隊“黃繼光連”關于“傳承”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在汶川地震中獲救、拉出“長大我當空降兵”橫幅的男孩程強,如今他已成長為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某模範空降兵連的新排長。
從仰慕英雄到成為英雄部隊中的一員,程強無疑是幸運的。
但在這幸運的巧合背後,我們不禁好奇,為何短短十幾分鐘的微紀錄片,要特意講述一個關于“傳承”的故事?
從近期的幾個新聞裡,我們發現了答案。
就在國慶節前,C919大型客機取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号合格證,标志着中國人在追逐大飛機夢的道路上邁出新的一步。
中國的大飛機事業曆經幾上幾下,走過一段坎坷的道路。1970年8月,上海市開始試制生産運輸機,飛機代号為“運-10”。但由于種種原因,“運-10”飛機項目最終沒能正式投入商用。
可是擁有巨大戰略及商業價值、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工業制造水平的大飛機制造産業不可能永遠依賴别國。
于是,進入新世紀後,國産民用飛機研制生産再次出發。2007年,一支來自五湖四海的隊伍因為同一個夢想而集結。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有試飛員,有産業工人。他們本不相識,但因同一件事凝聚在一起:改寫“運-10”的遺憾,為中國人研制屬于自己的大飛機。經過15年的不懈奮鬥,如今,他們終于讓中國人自己的大飛機翺翔天際。
雖然中國人的大飛機制造之路還很漫長,依然還有許多關口需要突破,但從“運-10”到C919,輾轉近半個世紀的奮鬥曆程,就已經是在用實際行動深刻诠釋什麼叫作傳承的力量。
有一些傳承來源于現實的連接,有一些傳承則來源于精神的共鳴。
這是今年國慶節期間的幾條網絡熱搜:
“跟21.8萬人一起看升旗是啥體驗”
“為看升旗跑出了百米沖刺的感覺”
“數萬人天安門廣場齊唱國歌”
“女籃在悉尼打出了主場氛圍”
“女籃決賽全場國歌大合唱”
“女排世錦賽荷蘭賽場齊唱最炫民族風”
十月的北京夜已漸涼,為了看一眼國慶日的升旗,則要頭一天晚上開始等候,并且還要在儀式開始前以最快的速度奮力奔跑,才能搶到最靠近旗杆的位置。是出于什麼原由,能讓二十多萬人一夜不眠、冒着低溫觀看一個十幾分鐘的儀式并齊聲合唱?
不論是悉尼還是阿珀爾多倫,不論是籃球賽還是排球賽,場上場下“一片紅”成為它們共同的特點,來自當地各處的華人華僑齊聚一堂,舞旗、歡呼、合唱,為祖國的體育健兒助威,成就了國慶節期間令人沸騰的“最佳現場”。這一切的熱情隻是單純因為一場體育比賽嗎?
由此不禁讓人想起在某知識問答平台上,曾有一個熱門問題:“這一代年輕人,還有不計生死的血性嗎?”
會有網友提出這樣的疑問并不奇怪。确實,在和平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個人成長發展的壓力和思考也越來越多,但關于民族和國家前途以及時代使命的共鳴激蕩卻越來越少。一些人開始習慣于專心思考自己的“個人叙事”,不再願意關注一些“時代書寫”。如果有一天考驗來臨,我們的年輕人還能否像他們在課本裡學過的那些英雄一樣挺身而出、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先輩的血性與精神,今天的年輕人能否傳承?
當然想要具體回答這個問題也并不容易,因為和平的環境下我們很少有機會碰到這樣的生死考驗,英雄的事迹也确實難以複制和超越。
但看完這幾則新聞,我們似乎有自信作出回答。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那個高擎精神火炬的英雄,但在各自普通崗位努力拼搏的中國人,誰不是那份精神的繼承者呢?
當年在冰天雪地的長津湖,冬衣單薄、糧彈匮乏,志願軍将士依然敢打必勝。作為他們的後人,我們今天可以冒着寒風、忍着困意,隻為一睹先輩誓死守護的那面紅旗的風采,明天依然可以像先輩一樣勇敢,完成時代交給我們的任務。
當年在狂轟濫炸的上甘嶺,盡管敵人的炮火把山頭炸低了兩米多,也無法撼動志願軍堅守的陣地,無法迫使志願軍後退一步。作為他們的後人,我們今天可以做到即使身在異國客場,依然敢把紅旗插遍賽場,把國歌唱得嘹亮,明天遇到挑戰,依舊也能大聲地喊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同樣,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個個普通而具體的“你我他”雖然沒有耀眼的事迹,但也同樣激揚着國家的發展活力,也深度影響着國家的前行進程。
傳承先輩的精神和血性并不需要刻意用壯烈的事迹來證明自己,隻要你我不忘記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使命,關于“傳承”的故事,就會一直續寫下去。
(鈞正平工作室·中國軍号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