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懷罡
由于金石學的興盛,清代書法在篆書、隸書上的表現特别搶眼,尤其是幾位創出全新面貌的書法家,引領了那個時代書法的風尚。伊秉绶就是以隸書個性鮮明而著稱的一位。
伊秉绶
伊秉绶書法擅長諸體,但以隸書為最。他的隸書筆畫平直,行筆過程中絕少提按,但線條厚實,書風雄偉。表面上看,伊秉绶的書法是“愚笨”的,但所表現出來的古意、剛猛、厚重,充盈着廟堂氣,被贊為“清代第一”。
伊秉绶書法
伊秉绶隸書的藝術特征,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45歲以前,是伊秉绶書法的繼承期。此期以帖學為主,師法劉墉、顔真卿等,受桂馥影響較大。
此階段基本奠定伊氏隸書風格,入古開新具有鮮明個性,筆畫平直、分布嚴整均勻,四邊充實端莊大方,寬博俊偉秀韻天成,具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氣度,雁尾波挑明顯削減,其隸書特征已基本形成。
伊秉绶臨《張遷碑》
第二階段,45歲—55歲,是伊秉绶書法的成熟期。此期伊秉绶專精隸書,取法《衡方碑》《裴岑碑》《韓仁碑》《張遷碑》等。
這一時期,伊秉绶筆下注重“拙”的表現,極具廟堂之象和浩然之氣。伊秉绶隸書成熟期的作品較多,這一時期的作品氣魄宏大,用筆粗壯,結構方整;氣息淳厚,古穆質樸;筆力橫絕,點畫剛健,何紹基贊墨卿隸書有“墨如漆楮如簡”之妙,其率真之趣躍然于紙矣。
伊秉绶臨《西狹頌》
第三階段,55歲以後,是伊秉绶書法創作的高峰期(鼎盛期)。如嘉慶十七年(1812年,59歲)前後所作“文章千古事,風雨十年人”“經經緯史,仁仁義宜”對聯等。
這一時期的作品,方處極方,圓處極圓,造成強烈對比。其藏鋒起筆,裹鋒中鋒澀行,收筆處多為渾圓之形,單字線條則多以等寬直線為主,中段不作較大提按變化,線位結構均勻,已形成了強烈的風格。
伊秉绶書法
再如嘉慶癸酉(十八年,1813年)三月廿四日,60歲時所題橫幅“勸耕課讀室”,以及後來數年,其隸書字勢凝重,有一字千鈞之感、但凝重中更有豪邁氣象。整體上以方整、勻稱、嚴謹、雄俊見長。
這個時期的書作字形更加凝練,筆畫更加挺拔。如嘉慶十九年(1814年,61歲)十二月所書的“千章百研之齋”橫幅,表現高雅、潇灑之趣。其用筆的凝練讓人回味無盡,線條在視覺上傳遞樸拙與沉厚的感覺。在時空構架上,字内空間與字外空間殚精竭慮,俱表現一種靜穆的博大與霸氣。
伊秉绶書法
二、如何學習伊秉绶隸書
我寫漢碑多年,亦曾寫過多年顔楷,對顔體“篆籀”筆法的理解與表現有一定把控能力。所以,在臨習伊秉绶隸書時可以表現線條的質感與厚度。在此,向初涉伊秉绶隸書者提幾點建議,供大家參酌:
1.忌用小筆寫大字。因為小筆蓄墨遠不能滿足書寫伊隸所需要的含墨量,小筆蓄墨不足,易出毛躁幹枯,所以,要選擇适合自己臨習字徑大小的毛筆。
伊秉绶書法
2.用質量好一點的宣紙,體驗線條的質感與墨色厚度,對以後隸書創作有幫助。
3.同時交叉臨顔真卿楷書,體會“篆籀”筆法。顔楷可寫《顔氏家廟碑》《李玄靖碑》《麻姑仙壇記》等,不寫顔楷不能體會樸拙與厚重的筆法,也難書大字。伊秉绶隸書,愈大愈見氣象。
伊秉绶書法
4. “非究于篆,無由得隸”,清代隸書大家大多能寫篆書。掌握篆書用筆是寫好伊隸之關鍵。既要有效控制用筆,又要讓線條挺拔、富有“鋼筋”般的力感。
在用筆提按把控上,既要能将筆提起來,又要能将筆按下去,把控所要表達的高質量線質,要注意“提忌浮、按忌肉”,此是技術層面的要求,需要長期訓練,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上僅為我臨伊隸之管見,不妥之處,懇請方家斧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