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哈爾濱人說道某人喝酒上臉,叫臉上挂幌子。這幌子就是過去老哈爾濱飯店前用于招攬生意的如燈籠一樣的東西。以前人們上街起到飯點了,要找個吃飯的地方,便在街口望他一望,眼見遠處有一個燈籠樣的東西,下面垂着無數條飄帶,便知道此處必定是飯店。這是關東的老風俗。
過去人講究多,規矩大。漢滿蒙回藏各自有各自的說法。搞錯了就會出問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麻煩,商家也會想出很多主意來。就拿這吃來說。漢民當然沒有啥忌口的吃食,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草稞兒裡蹦的無所不吃。而其它民族就有不同。比方滿族不吃狗肉,回民不吃豬肉。而回民飯店裡不得飲酒,以及外菜莫入之類想必大家都有所經曆。吃錯了進錯了大家都費事,咋辦?飯店老闆在幌子上找到了解決方案。漢滿民的飯店持紅幌,清真回教的挂藍幌。以後還有新發明,聽說有的寺廟素齋挂黃幌,這算發揚光大了。
不僅幌子顔色有講究,數量也有說法。飯店幌子的數量說明這館子的檔次
0-1個幌:沒有菜系基礎,小吃、面食、或者隻賣一種特定拿手吃食。
2個幌:有一定的菜系基礎,可以點菜,但是隻限于菜單中的菜品。
4個幌:經營範圍内的菜系全通,且菜系内的菜品你隻要能點出來就能做。
唯獨沒有挂3個幌子的,您知道是為啥嗎?知道在朋友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時光荏苒,哈爾濱也越來越現代了,這些老理兒老講究年輕的慢慢也都不知道了,更随便了。難怪現在人們感歎過春節沒有年味了,隻是因為不放編炮了嗎?我看還有一點是過年的那些老理兒老講究都沒了,大家各玩各的了,沒意思的隻能洗洗睡了。趁着這一幫知道點老故事老理兒老事兒的人們還在,把它寫寫留個記錄。給年輕人看個新鮮,給上年紀的留點念想,不然以後就真沒人知道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傳承之責。
舊時店鋪幌子全圖圖片來源:清末北京民俗畫家周培春作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不當,告之即删。感謝您的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