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01:14:49

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民以食為天”出自史學大咖司馬遷。原句是:“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把飲食提到“天”的高度,是司馬遷關注民生的典範,“吃”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誰也無法抗拒。

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古人對吃就很講究,對食品内容與飲食結構都有明确的規範。

醫學專著《黃帝内經》中“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最早的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至今仍指導着人們。

古人對食品要求細緻,不隻是為了對付吃飽,滿足果腹之欲,據記載,有許多“不食”的要求。孔子就有10多個不食的說法,比如:魚餒而肉敗,不食;割不正,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時,不食等。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不吃可以逆生長療愈的飲食與斷食)1

從孔子的“不食”可見,古人的食品衛生很高,吃飯條件也講究,很多方面至今仍被世人遵循。

随着時間的推移,飲食文化也在提高,古代有名的老壽星,唐代著名中醫藥學家孫思邈提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這段話來自孫思邈巨著《千金要方》中“食治”的原文,意思是:世人安身立命,應把食物的治療保健作用放在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首位。

這位在古代罕見的百歲老人把飲食觀更上一層樓。換成今天的說法便是:“民以食為天,藥食是一家。”

然而,進入20世紀後,食療,營養學卻走進了拐角,飲食條件越好,疾病越多。

據WHO發布“2022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提到,在全球範圍内,從2000年到2019年,死亡率占比高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均有所下降,但是,糖尿病死亡率卻增加了3%。

在衆多緻死的疾病中,肥胖成為公認的第一号殺手,2014年,全球十大肥胖率最低的國家,中國排名第5,占14.%,而這一年,美國成年人肥胖率占37.7%,至今有增無減,已超過40%。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不吃可以逆生長療愈的飲食與斷食)2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資本的驅動,比如:蘋果,番茄,小青菜,大蒜這些蔬菜、水果需要大量人工種植,不劃算。種植玉米,大豆等作物可以機械化生産,還能獲得政府的補貼。

其目的在于,玉米可以做成糖漿,成本比蔗糖低很多,在食品中添加,還會增加食品的上瘾度,讓人吃得更多。

其次,把玉米用于畜牧業,成本同樣大幅度下降。由此,美國超市有2美元的牛肉,1美元炸雞漢堡,而蘋果、番茄卻貴得離譜的奇葩現象。

曾經,榮獲2009年華盛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獎的《食品公司》就揭露了植業、畜牧業、養殖業及大型食品公司以公衆的健康和安全為代價,賺取高額利潤背後的黑幕。

健康是自己的,該如何應對呢?

美籍華人,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康奈爾醫學院生化博士:楊定一先生在《療愈的飲食與斷食:新時代的個人營養學》中有明确闡述。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不吃可以逆生長療愈的飲食與斷食)3

書中也提及玉米變成糖漿,添加到食品中人們會上瘾的科學分析,及對人體的危害。既有專業的有理有據,更有适用生活的解決方法,讓讀者擦亮雙眼,為自己的健康做正确的選擇。

比如:肉食者選擇食草的牛肉,不要選擇玉米喂養的谷飼牛。

吃錯了,是《療愈的飲食和斷食》的開篇。本書有55個章節,從代謝,吸收,腸道管理,到人體必須的7大營養素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食用,以及心理、情緒、運動、作息對健康的作用和管理方法,都有詳細的描述。

其中,有14個章節重點描述古人所說的“仙家”養生之道的“辟谷”方式,作者稱其為具有療愈作用飲食方法:斷食。

掌握療愈的飲食原則,懂得攝取有效的營養,适時采用“減法”的斷食方式,讓身心徹底淨化,實現人生的逆生長指日可待,減重,減肥,隻是順帶而已。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不吃可以逆生長療愈的飲食與斷食)4

01 飲食有常,物我相适:低糖

前面我們提到的糖尿病,成為新時代的緻死高手,為此,在1991年開始,每年的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這是在提醒人們警覺。然而,現實生活,從嬰兒開始,人們已經有意無意地被糖漿包圍,因為嬰幼兒奶粉都含有玉米糖漿。

玉米糖漿甜度比蔗糖高得多,不結晶,不影響食品口感,而這些糖漿它繞過人體内分泌系統的管控,使得人們能吃得多。

當過量的糖分充滿身體,迫使胰島素長期大量工作,以緻身體充滿了糖和胰島素。長期下來身體将不再對胰島素有任何反應,造成“胰島素阻抗”,也意味着代謝,慢性病的起源開始了。

楊定一博士在書中刷新了人們的認識,胰島素真正的作用是:在身體透過進食取得營養後,将這些營養送到不同的細胞使用,或儲存,降血糖隻是順帶而已。

也就是說,沒有胰島素,細胞沒辦法吸收營養,轉換,儲存,它就像是細胞的鑰匙。一旦胰島素失衡,身體可想而知。人體的細胞無法吸收營養,人如何能健康。

這就是糖尿病會引發各種綜合征的原因。解決低糖,勢在必行。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不吃可以逆生長療愈的飲食與斷食)5

作為世界預防醫學領域天才中的天才,楊定一博士給出有效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少吃碳水化合物。

所謂的碳水化合物,其實就是糖,顧名思義凡是甜的,或者含糖的食物。比如:加糖的飲料,奶茶,水果中的果糖。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就是我們常說的主食,米、面等澱粉類食品,其次,還有土豆,番薯等經濟作物。

低糖,意味着少吃一頓也無妨。同時,将飲食順序加以改變,從脂肪、蛋白質、蔬菜開始,最後才吃澱粉類。這樣既可以吃飽,又能控制胰島素。

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包括:飲食比例,低糖飲食推薦,食物類别等提供給讀者,還有斷糖一個月的案例,以及搭配斷糖的飲食原則。

積極采取幹預療愈的飲食,遠離疾病,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

生活沒有糖,依然可以甜蜜。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不吃可以逆生長療愈的飲食與斷食)6

02 飲食有道,被膽固醇冤屈的:脂肪

前面說到少吃碳水化合物,相信不少“米飯班主”腦海裡便冒出“人是鐵飯是鋼,少吃一頓餓得慌。”的慌張感。

楊定一博士為低糖提供的飲食順序,從“脂肪”開始,不少人又冒出新的疑問,“脂肪”優先,會不會導緻“膽固醇”含量高,它不是導緻是“三高”的罪魁禍首嗎?

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科學數據為讀者刷新了認識。原來,脂肪和膽固醇是人體必須的營養素。

膽固醇過低,會影響壽命,也讓頭腦退化。在大量的研究證明,膽固醇是修複細胞膜完整的必要元素。

衆所周知,脂肪是合成膽固醇的主要成分,但是并不是每一種脂肪都是好的。

《療愈的飲食與斷食》中說到,總體來說,果實油比種籽有健康多得多,果實油包括:冷壓椰子油、冷壓亞麻油、特級初榨橄榄油和牛油果油等。種籽油包括:玉米油、大豆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

書中用科學理論講述脂肪優劣的區别,其在于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作用于人體的健康程度,研究結果,飽和脂肪是好的脂肪。

脂肪是一種高熱量密度的營養素,選擇優質的脂肪,既能滿足人體的熱量需要,增加飽腹感,還是構建細胞膜的重要組成。

優質的油脂并不隻限于果實油,日常食品中也富含優質油脂,其中包括:堅果類,如核桃、胡桃、巴旦木、腰果、杏仁、榛果等。

想要容顔煥發,根源就是讓細胞的自我治愈能力強,細胞充滿活力,細胞膜是關鍵,在優質的脂肪支持下,膚如凝脂是自然而然的事。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不吃可以逆生長療愈的飲食與斷食)7

03 飲食有節,逆生長秘籍: 斷食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号漢墓,出土了兩件舉世矚目的文物,其中之一是:西漢第二個皇帝漢惠帝時期(公元前206—188)的帛書。帛書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辟谷療法,從秦朝流傳下來,被稱為仙人的養生療法。

說到辟谷,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古人将“辟”等同于“避”;谷,當指谷物,五谷雜糧。辟谷就是放棄和停止進食。

辟谷的著說有很多,《黃帝内經》的《素問·經脈别論》就明确寫道:“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也就說,人體器官由于過度疲勞而得病。

為了讓各個器官休養生息,辟谷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停止攝入食物,讓從出生就開始工作的五髒六腑得以休養生息,同時激活人體自愈能力,修複患病的髒器。

楊定一博士在書中提倡的斷食,其作用與古人辟谷的養生思想有着異曲同工的妙用,根據現代人生活方式,提供了多種斷食療法,根據個人的條件可以選擇合适的方式。

斷食4-16小時,斷食2天至1周,或者1周以上,人體的不同反應,都有研究分析。斷食能讓身體産生自噬作用,這是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研究成果。

楊定一博士用自己多年親身體會,詳細描述斷食帶來的體驗,同時,明确了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斷食結束後,該如何恢複飲食等,猶如手把手的專業指導。

其實,在世界上斷食的記錄經常被刷新,比如:印度聖人甘地一年斷食無數次,在他70歲時仍曾經一次斷食70多天。截止目前,斷食最高紀錄的是382天,斷食者減掉了276磅,目前身體保持健康狀态。

斷食期間應該補充什麼營養(不吃可以逆生長療愈的飲食與斷食)8

04 結 語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在全球享有聲譽。美食終極目标将是藥食同源,療愈的飲食與斷食,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營養觀。

人體必不可少的7大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礦物質、維生素、水和纖維素是追逐健康必須了解的營養學。

在健康養生路上,莫将水果替代蔬菜;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這些健康知識在書中都有講解。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活了80多歲,在古代算是長壽老人。他到晚年依然耳聰目明,還能上山撿柴,他在詩中這樣描述:“吾身本無患,衛養在得宜。一毫不加謹,百病所由滋。”

正如楊定一博士所言,療愈的飲食與斷食,是快快樂樂、輕輕松松,踏踏實實從眼前的現況開始,你做,是因為你可做,不是因為你需要做。意識和身心的轉變都在于個人對健康的态度,切莫:一毫不加謹,百病所由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