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間,戴口罩是必不可少的防護措施。科學合理地選擇和使用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傳播。本期,我們連線了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科主任邱少富、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魏秋華,請他們給大家談一談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記者:市面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口罩,我們該如何選擇?
魏秋華:防護口罩按用途分兩類:醫用防護口罩和非醫用防護口罩。其中醫用口罩主要包含醫用一次性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非醫用防護口罩包括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顆粒物防護口罩)、日常防護型口罩等。
不同人群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口罩。根據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發布的《不同人群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口罩選擇和使用技術指引》,将不同人群對新型冠狀病毒環境污染的暴露風險劃分為高風險、較高風險、中等風險、較低風險和低風險5個等級。醫用防護口罩可用于高風險暴露人員。醫用防護口罩短缺時,可選用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準的顆粒物防護口罩替代,也可選用自吸過濾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配防顆粒物的濾棉,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的防護效果更佳。較高風險暴露人員建議使用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準的顆粒物防護口罩。中等風險暴露人員建議佩戴醫用外科口罩。較低風險暴露人員建議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低風險暴露人員,如居家室内活動、散居居民;戶外活動者,包括空曠場所/場地的兒童、學生;通風良好工作場所工作者,在居家、通風良好和人員密度低的場所也可不佩戴口罩。非醫用口罩,如棉紗、活性炭和海綿等口罩具有降低咳嗽、噴嚏和說話等産生的飛沫播散的作用,低風險暴露人員可視情選用。
記者:集體生活的官兵應選擇哪種口罩?在使用口罩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邱少富:參與一線救治的官兵建議佩戴醫用防護口罩或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準的顆粒物防護口罩;在火車站等相對密閉的公衆場所站崗執勤的官兵,建議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外出采購人員、歸隊後隔離人員或者需要與其密切接觸的人員,如給隔離人員送餐、消毒和垃圾清運人員,建議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建議風險較低的普通官兵選擇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非醫用口罩。
在使用口罩時要注意,大家佩戴的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分為三層,最外層是阻水層,中間是過濾層,内層是吸濕層。吸濕層可以吸收口鼻呼出的潮濕氣體,保持口罩幹燥。如果将口罩戴反,口鼻呼出的氣體不能被有效吸收,口罩容易潮濕,就失去了防護作用。因此,佩戴口罩時要注意分清口罩的外側和内側,淺色面為内側面,深色面為外側面。
戴口罩時還要分清口罩的上、下兩端。在口罩的一端有内嵌的金屬條鼻夾,在戴口罩時要将鼻夾貼在鼻梁上,根據自身鼻梁的位置,用手指施加外力進行調整,并将口罩拉開,使口罩遮嚴口鼻、下巴,避免口罩和面部有縫隙。為确保口罩貼合面部,戴好口罩後可以用雙手捂住口鼻、快速呼氣和吸氣,感覺到口罩略微有鼓起或塌陷,鼻夾及面部兩側沒有氣體洩漏,說明口罩的氣密性較好。
口罩佩戴前應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佩戴時不要接觸口罩内側,以免污染口罩。口罩外側會沾染細菌、病毒,摘除口罩時用手摘下耳挂,不要觸碰口罩的外表面,并及時洗手。
此外,除了要學會正确佩戴口罩,連隊官兵可以多對宿舍、食堂等場所開窗通風,建議每日不少于3次。官兵在進入食堂就餐時,可摘除口罩,盡量不要面對面就座,拉開适當間距(1.5米相對安全)。單位食堂可科學安排官兵輪流錯時用餐,做好就餐場所的清潔、消毒、通風。官兵在開展體能訓練時盡量在戶外開展。
記者:口罩多長時間換一次合适?口罩不充足的情況下該怎麼辦?
魏秋華:口罩有使用期限,一般情況下,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使用2-4小時就需更換,低風險暴露人員可酌情考慮。由于現在口罩需求量大,針對可能出現的口罩短缺的情況,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可以适當延長口罩的使用時間和使用次數。
醫用标準的防護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要專人專用,人員間不能交叉使用。高風險人員在結束工作、中途進餐(飲水)、如廁等脫下防護裝置後,重新進入工作需更換。如果口罩被患者的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體液污染,要立即更換。其他人員佩戴的口罩可以據情反複多次使用。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懸挂在潔淨、幹燥通風處,或将其放置在潔淨、透氣的紙袋中。口罩要單獨存放,不要接觸别人用過的口罩。口罩髒污、變形、損壞、有異味時需要及時更換。
記者:有的人為了延長口罩的使用時間,會用酒精噴灑或高溫蒸煮,這樣的方法對嗎?
魏秋華:口罩外側是防水層,如果用酒精噴灑或高溫蒸煮,可能會使防水層的材料變性,反而會使口罩的防護作用減弱,甚至失效。隻要沒有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如醫院,可以循環利用的口罩不必消毒。醫學标準防護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建議使用消毒劑、加熱等方法進行消毒。棉紗口罩可清洗消毒,其他非醫用口罩按說明書處理。
記者:丢棄的口罩應該怎樣處理?
邱少富:要丢棄的口罩可能攜帶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細菌等,可能存在感染風險,不可随意丢棄。不同人群應該按照自身健康狀況等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免讓廢棄口罩成為二次污染源。
一般情況下,健康官兵佩戴過的口罩,不存在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風險的,可按照生活垃圾分類要求進行處理,在處理完口罩後要及時洗手。
對于存在發熱、咳嗽、咳痰、打噴嚏等症狀的官兵,或接觸過此類人群的人員,在丢棄口罩時可使用75%的酒精進行噴灑或者5%的84消毒液按照1∶99配比對口罩進行浸泡、噴灑,再放至塑料袋、密封袋、保鮮袋中密封,丢入有害垃圾桶中。如果是疑似病例或者确診患者佩戴的口罩,絕不可随意丢棄,應視作醫療廢物進行規範處理。陪伴患者的家屬或其他人員用過的口罩,也應随疑似病例或确診患者用過的口罩一樣,按照醫療廢物進行處理。
插圖:姜 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