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滅國之永存
“說(shuì)服”變成“說(shuō)服”,“一騎(jì)紅塵”變成“一騎(qí)紅塵”,近
例如,唐代詩人杜牧描寫秋天山林景色的名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從拼音xiá(音“俠”)改為xié(音“協”)。
常用詞語“說服”中“說”字的讀音,被從shuì(音“睡”)改為常見讀法shuō。
許多網友對讀音的修改進行批評,認為“漢字正體字改成簡體字,已經把漢字搞得夠醜了,現在還要改讀音嗎?”“為什麼文化要給文盲讓步?這也能少數服從多數? ”“不能因為讀錯一個詞的人多了,就随大流。”
還有網友留言,“漢字古詩一直講究押韻,現在被改得不倫不類,當時的作者要知道了怕是要氣炸。”
教育學者熊丙奇則表示,修改已經确定的讀音會增加成本、焦慮,以及更不規範使用的情形。
盡管此次改音消息或是虛驚一場,但掌握漢字的正确讀音确實體現出一個人是否有文化修養。
例如2016年,中央電視台的播音員郭志堅在《新聞聯播》節目中,将安徽省城市六安中的“六”按照常見讀法讀成“liù”。随後他還在微博強調,《現代漢語詞典》中,隻有“liù”這一個音。
但六安中“六”,在當地卻一直讀作“lù”。有六安本地網友說,“六安讀‘lu’是省政府同意的,曆史上叫了幾百年,現代詞典才編幾年?”
除地名外,一些姓氏獨特的讀音也常常“惹禍”。
如2015年,一名姓單(shàn)律師因不滿四川航空将自己登機牌上的姓名标做“Dan”,而對航空公司提起訴訟,索賠1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北大校長在北大120周年校慶緻辭時,該校校長把“鴻鹄(hú )志”念成“鴻浩(hào)志”,當場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人質疑:堂堂北大校長,怎麼還讀錯字?
事實上,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漢字的背後,是生生不息的五千年文明之河。
目前我們以普通話為通用語,台灣以國語為通用語,雖然兩地名稱不同,但其實兩者都基于清代的北京官話。
不過,自1949年建國後,傳統漢字全部改為簡體字,部分讀音和漢字的使用方法也被改動。
“保留多一點古音,有助于文化上的傳承,”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國營表示,“古代漢語有很多單音詞,聲調也比較多,但到現在,普通話隻有四聲,古漢語的‘入聲’已經消失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