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聊天麗麗說她家孩子在剛滿兩歲就開始出現“暴力”傾向,比如:正玩玩具呢,突然他就開始拿一個玩具用力砸向另一個,如果不制止會越砸越起勁,能持續好一會;跟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稍不順心就開啟能動手絕不吵吵的模式。麗麗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非常擔憂着急,但其實在學齡前寶寶的認知裡這是正常的,是很自然的表達方式。因為學齡前的孩子語言發育不完全,口頭語言表達受限的時候就會用肢體語言代替,比如抓、咬、打、踢等。但是作為家長不能任由其發展,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避免寶寶由于“暴力”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樹立良好的榜樣
有寶寶的家長都知道,小朋友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跟他同時玩一個玩具,一旦你的玩法與他的不同,他就會按照你的玩法來。麗麗說她自己是個急脾氣,家人衛生沒做好、倒水灑在桌子上了、傘的位置沒放對,她都會非常暴躁的指責對方,甚至對孩子爸動手。這一切行為在不明是非的孩子眼裡都是可以模仿的,所以作為父母,想讓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自己要先樹立一個榜樣,這樣才能把他往好的方面引導。
關注寶寶“暴力”動機
一切事物的産生和發展都是有緣由的,像人們吃飯是因為餓、加衣是因為冷、睡覺是因為困,那麼仔細觀察會發現寶寶的“暴力”行為也是有迹可循的。麗麗說他家寶寶很喜歡看多個物體撞擊在一起,所以一邊砸玩具一邊嘎嘎大笑。發現這點後麗麗帶寶寶接觸各種球類運動、玩碰碰車,把“暴力”用到合适的地方。所以當你家寶寶也有“暴力”傾向時,你需要做的就是觀察問題的根源在哪,對症下藥。
讓寶寶承擔“暴力”後果
在孩子發生“暴力”行為的時候,讓他學會道歉是必做項,但是讓他意識到這種行為不正确更重要。比如孩子在與小朋友玩耍過程中,發生打人行為時,建議家長嚴肅對待,但是不要大聲呵責,語言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種。在道歉的過程中安撫寶寶情緒,讓其明白打人是不對的,必要時候上演情景模拟,讓寶寶感同身受被打人的心理感受,并産生同情心理,這樣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況,他就會有所思考。
正确的教育觀
有些家長怕孩子在外面吃虧,就教育其以暴制暴,比如對方如何打你你就如何還回去。教孩子反抗“暴力”本身沒錯,但是以暴制暴這個方法就不可取了。家長要樹立正确的教育觀,如何理智制止“暴力”才是家長應該教給孩子的。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而且寶寶是祖國的未來,是人類的希望,爸爸媽媽們有義務培養出理智有智慧的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