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8日
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30年
浦東從一片阡陌農田
變為一座璀璨的現代化新城
浦東的變遷曆曆在目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中的
“同濟智慧”之社會事業篇
大跨橋梁、縱橫路網、高速磁浮線、超高層地标……回望30年,同濟人主動擔當作為,不僅為浦東開發開放、城市建設貢獻了衆多專業智慧,他們還在浦東3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進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同濟印”。
近2千人次深度參與2010上海世博會
進入曆史的長河,回望2010年上海世博會,那是上海走向國際前台的一次成功的“亮相”。世博園區橫跨浦江兩岸,而大部分位于浦東。這次世博會,同濟人參與之深、貢獻之巨,可謂世罕有匹。
浦東開發開放後,辦世博會就成為了上海人的心願,同濟大學先是受委托進行可行性研究,鄭時齡院士等同濟師生日漸深入地參與到申博的工作中來。2002 年12 月3 日,上海申博成功,13 天後,“同濟大學世博會研究中心”成立。學校舉全校之力,整合校内學科優勢資源,彙集相關學科專家智慧,深度參與世博會籌辦工作,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據統計,參與世博籌建的同濟專家先後達近2000 人次,先後承擔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專項科研近170 項,完成各類規劃、建築設計任務90 項,涵蓋了全校20個學院,并承擔起世博會籌備和運營總共11大領域中8大領域的總負責重任,其中包括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鄭時齡,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師唐子來,世博會工程建設總體項目管理總負責人樂雲,世博标志性建築主題館總設計師曾群,世博園區夜景照明總體策劃負責人郝洛西,世博村總體規劃及設計總協調人丁潔民,世博交通規劃總策劃團隊負責人楊東援、陳小鴻。
此外,世博會交通規劃、世博村建設規劃、園區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世博園區環境規劃等方面,同濟專家組成的團隊同樣貢獻卓著。
建築設計,同濟除了主持設計主題館之外,還主持設計了6個聯合館、29個租賃館,還有澳門館、城市未來館、世博博物館、城市足迹館、綜藝大廳等單體建築,參與設計了英國館、西班牙館、法國館等8 個外國國家館。
低碳世博、科技世博等方面,同濟人的貢獻同樣卓著。園區裡二氧化碳排放減少30% ,雨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100%,工程廢棄物和垃圾100% 回收利用;世博中心、中國館、主題館和演藝中心等結構抗風、抗震、抗火安全評估與設計,世博園區景觀水體生物生态修複,主題館屋頂超大太陽能發電系統等等,讓“綠色世博”理念廣為傳播。
世博後,核心區内的上鋼三廠等老廠房正在華麗轉身,世博會傳遞的老城、老廠房改造理念正在上海、北京等全國各地蓬勃生長。
供給優質醫療資源,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在上海市衛健委、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浦東新區和同濟大學的共同支持下,地處浦東的同濟大學附屬醫院不斷提高臨床診療和教學科研水平,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同濟大學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舉措,支持醫院高水平建設發展,包括大力推進轉化醫學研究,實施知名教授大學和醫院“雙聘制”,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轉化,以及支持醫院臨床醫生申請各級科研項目、指導研究生等。
三十而立,意氣風發。經過30年的拼搏,紮根浦東這片熱土的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如今已經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急救、預防、康複、保健于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以心髒、腫瘤、消化、呼吸等主流學科為主幹,以幹細胞和災難醫學為兩翼的戰略大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醫院擁有陸家嘴國際金融貿易區、浦東世博園區兩處院區,核定床位1800張,醫院人才數據十分喜人:在職職工3160餘名,其中高級職稱440餘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03名、碩士研究生導師185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國家高層次人才105人次,擔任國家和上海市正、副主任委員、理事長等學術團體任職人員共125人次。
醫院現有國家、上海市級重點學科和專科21個,浦東新區高峰高原學科6個。2020年7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下發的《關于2018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有關情況的通報》表明,在全國1289家三級綜合醫院中,附屬東方醫院排名第49,位列全國前5%,評級為A ,疑難病診治能力位列上海市第七位。
不僅如此,醫院建有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幹細胞臨床診療工程研究中心、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幹細胞轉化醫學産業基地等科研平台,是國内最為完整的幹細胞研發、生産制備、臨床研究産業鍊建設單位,同時也是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中華醫學會和中華預防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主委承擔單位。
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原本百年院慶籌備工作變成了戰“疫”總動員大會,醫院30年積累的能量集中爆發,66名先後馳援武漢的白衣戰士個個成了“抗疫英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25頂帳篷成了東西湖方艙醫院的“大腦”和“中樞神經”;幹細胞治療藥物在武漢戰“疫”一線成績優良。
坐落在浦東這塊土地上的,還有同濟大學另一所附屬醫院——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的東院。一婦嬰東院地處高科西路、滬南路路口,于2013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醫院占地60畝,開放床位近600張。一婦嬰優質的婦嬰醫療保健資源由此向浦東地區輻射,填補了浦東地區無三級甲等婦幼專科醫院的空白。醫院在圍産與産前診斷、婦科腫瘤、早産兒救治、生殖醫學、婦科微創、婦科泌尿和盆底重建診療領域處于先進水平,為浦東婦嬰健康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婦嬰東院投入使用以來,已成為全市分娩量最大的院區,上海每六七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在該院區出生。東院擁有最新一代手術機器人、醫用直線加速器和後裝治療儀等先進設備,并率先在國内完成胎兒宮内心髒介入手術等一系列高難度手術。
一婦嬰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省市級婦幼保健院之一、全國首批愛嬰醫院,其産科是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婦科入選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重點學科。為推進一婦嬰優質醫療保健資源向基層延伸,更好地滿足浦東新區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2017年在浦東新區衛健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一婦嬰為主體核心的浦東新區婦産科醫療聯合體。首批婦聯體包括浦東地區9家二級醫療機構和區婦幼保健所,後擴展涵蓋區内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聯體已開展區域婦産科專業人員培訓1066人次,普及推廣醫療新技術新規範十餘項,有效促進了區域一二級醫療機構婦産科和婦幼保健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同濟大學還發揮自身人才資源優勢,在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基礎上,與新區聯手籌建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5年來,積極推動其學科及人才隊伍建設、服務模式轉變和現代化新院的規劃,正在将該精神專科醫院由當前的臨床型醫療機構轉型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和社會心理服務于一體的,學術型、具有三級醫院服務能級的大學附屬醫院。
為教科文衛體領域設計衆多民生工程,打造文化新地标
上海矢志打造“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上海博物館東館是“人文之城”的重要符号之一,2017年秋天開工建設。其主設計師是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李立教授。東館建成後,它将會成為浦東又一重要文化地标,與博物館本館形成“一體兩館、相輔合璧”的格局。
李立說,上博是隻“圓鼎”,鼎,國之重器;玺,一諾千金。方案最後就以“中華印玺”的形态出現。建築穿什麼衣服呢?李立帶領的年輕團隊名之為“水墨長卷”。正是因為這樣的中國氣派,方案最後打動了決策者。
評審專家表示,這個方案洋溢着鮮明的中國文化意蘊,展示出強烈的中國文化自信。建築立面的大理石表皮蜿蜒包裹如同一幅水墨長卷,建築形體巍峨屹立,外牆水波迤逦,建築整體造型猶如海洋與陸地的融合,不僅與東館的書畫、工藝藏品特色十分契合,也與周邊的城市标志性建築群形成鮮明的對話關系。
同濟提交的上博東館方案最終變成了一棟大體量的獨棟建築。按照要求,地上8.5萬平米、地下1.5萬平米的建築面積,需要滿足複雜的功能需求,體現中國氣派。
設計還很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文物為中心的理念。觀衆、文物、辦公、公共服務等四條基本功能流線各行其道,清晰可辨。展陳設計鮮明地體現了交互式理念。一層大廳層高10米多,可以舉辦大型臨展。二層到四層為基本陳列區,展陳書畫、工藝、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等常設内容,還有文人館、青少年探索宮、文博廣場,總展示面積3萬多平米。
李立介紹,截至目前館舍已經建到地面三層,今年年底封頂。展館将于2022年對外開放參觀。
30年來,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以專業智慧積極服務浦東地區發展戰略和社會民生,先後完成了數十項民生工程的設計,涵蓋教科文衛體多個領域,其中包括世博主題館、浦東新區文化廣播電視中心工程、附屬東方醫院南院、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擴建工程、東方體育中心跳水池、三林體育中心、源深體育中心、上海科技大學新校區一期工程、張江中區東單元教育公建配套項目、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遷建浦東工程、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航頭中學,以及在建的上海博物館東館、浦東美術館、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浦東新校區(二期)及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等。
建設科技創新高地, 助力打造科創中心核心功能區
如今,同濟大學與浦東新區的聯系紐帶日益緊密。人工智能、深海科技、工業4.0,同濟人繼續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緊迫感,主動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這一偉大事業,在這塊熱土上奮發有為,着力于原始性創新,助力浦東打造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區。
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自2018年12月成立以來,已進駐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近兩年。科學中心緻力于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兩年來,已在人才隊伍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平台和學科建設、重大科學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2019年10月25日,同濟大學與浦東新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區校雙方在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決策咨詢、幹部交流與人才配套等方面深化合作,攜手搶占人工智能制高點,助力浦東新區打造科創中心核心功能區。
今年8月28日,被列為上海市2020重大建設項目的科學中心建設項目,在張江總部園南區開工,将建設陸海空天自主智能體及多體集成研究中心、下一代器件和算法研究中心、無人系統應用技術研發平台。
在臨港新片區,我校還有一個海洋科技基地,即同濟大學海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作為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監測與數據中心正建設于此。不久前,該中心工程已完成建築主體結構封頂,建成後将承載對整個海底科學觀測系統進行監測及數據存儲與管理的功能。
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是我國海洋領域在建的唯一海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建設内容包括東海海底觀測子網、南海海底觀測子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及配套工程。建成後,可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建立開放共享的重大科學平台,并服務于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災害預警等多方面的綜合需求。
在臨港,同濟大學工業4.0學習工廠也入駐于此。學習工廠展示真實工廠生産環境,是集應用示範、教學實驗、科研驗證、成果轉化于一體的支撐平台,為同濟大學培養智能制造系統型、複合型、創新性人才提供實訓基地。去年,我國首個“工業4.0工程師認證考核中心”落戶同濟大學工業4.0學習工廠。今年工業4.0學習工廠受人社部委托制定中國的職業技術技能标準“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标志着德國工業4.0工程師與中國智能制造工程師實現資格互認。今年,上海46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4.0項目上海選手培養基地落戶學習工廠,它将助力臨港建設成為國際智能制造領域一流領軍人才的搖籃。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
一幅高品質生活新畫卷
正在這座現代化新城舒展
同濟人将繼續發揮
自身的智力優勢
為浦東未來的高質量發展
貢獻力量
同濟@浦東之系列報道
長虹飛架浦江,路網疏密有緻!同濟智慧助推浦東開發駛上快車道
東方明珠塔、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同濟用實力“建”證浦東三十年
文:程國政、黃艾嬌
部分圖片:新華網、上海發布等
編輯:聶陽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