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通譯

道德經通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19:19:08

坐在師專的教室裡,應該是第一次聽說老子的《道德經》。有“萬經之王”美譽 的《道德經》對一個憑“蠻力”擠進大專的隻進過小學四年級教室的“知青”來說,“恍如隔世”。稱頌之詞不絕于耳,老師詳細講解了第六十章,至今隻記得其中一句,“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如同炒小魚,要認真細緻翻來覆去地炒。

老師講得津津有味,我坐在硬闆凳上不知所雲:治大國怎麼就如同炒小魚?不敢問,也不得資格問,隻曉得古文難學,《道德經》更不敢問津,好在不要求學。這個疑問無意識地“挂”到退休之後。

道德經通譯(我譯道德經)1

站了三十來年的講台,自認對古文小有見地。中學教案裡的文言翻譯,有不少還真的不入“法眼”。例如:

《蘭亭集序》中“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譯:“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幽深内藏”什麼意思?學生聽不懂,譯者也隻能“心知肚明”。

《與朱元思書》:“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譯:“随着江流漂蕩,随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美其名曰直譯

這樣的翻譯堂而皇之出現在譯文裡,“喧嚣”在課堂上,不是一種悲哀?我們都知道東和西是反方向的,船在江河中,而且是“随着江流飄蕩”能“随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

所謂直譯首先應該是直接把作者的意思準确地譯出來,形式是為内容服務的。任意東西釋成“放任船自己飄蕩”可能要恰當一些。

《前赤壁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譯:“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這樣的翻譯學生應該在“五裡霧”,老師呢?照本宣科,揣着糊塗裝明白。

這樣可能要好一些:搖起桂樹做的棹和香蘭木做的漿,劃破月光照耀下魚鱗似的波浪,在流淌的月光裡逆流而上。

打住,就不要“走遠”了,老是揪别人的“辮子”似乎顯得不厚道,還是回到《道德經》。

标題是解讀文章的鑰匙,解讀《道德經》自然必須從道德兩字入手。道是萬物的始祖,生命的源頭,德是所有生命和諧共存的根。

老子為什麼寫這本書?應該是是為了幫助人們認識自然和社會

至于許多譯文提到的“隻能意會,不能言傳”、陰陽、宇宙......譯《道德經》的時候沒有看到與之相關的内容。

《道德經》的譯者衆多,時間久遠,其中應該不乏高手,怎麼數都到不了一個中學語文老師。退休之後心血來潮,敲門走進《道德經》,隻見先哲眉頭緊鎖。由于天地兩隔,雲端之上的老子愁白了頭發,也無可奈何。

認認真真拜讀多遍,不少譯文實在是不敢恭維。為了我們民族的這一文化瑰寶噴射出她應有的光芒,我們就先請幾句知名度比較高,誤傳較廣的譯文出來大家研讀,隻求牛背上的老子能露出欣慰的笑容。

1、以德報怨。(出自第六十三章和九十七章,原句“報怨以德”),

用德來回報怨恨。“報怨以德”它就是一個假設性的舉例,即便是處理滿含怨恨的事,從中也能看到你的能力品德修養。不是你偷了我家一棵菜,我還要提着幾個蘿蔔去看你。這樣的理解很普遍,老子不可能要人們去縱容鼓勵壞人。學生打架,罰不罰的并不重要。老師在處理矛盾的時候,能讓學生握手言歡,這才是處理矛盾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報怨以德”中“德”的具體體現。

2、哀兵必勝。(出自第六十九章,原句“哀者勝矣”)

聯系上下文,應譯成能客觀分析情況謹慎用兵,就能取勝,不是流眼抹淚的一方就能獲得勝利。生氣就算不糊塗,思維能正常嗎?美洲的印第安人不“哀”?TA們勝了?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出自第五章)

一提到“聖人”,現在的我們心中崇敬有加,眼前光芒萬丈,怎麼會同強權有聯系呢?

這句話的翻譯我們隻要提一個問題就可以了:“什麼樣的“聖人”有能力“以百姓為刍狗”?除了強權還有誰?

揣摩了一些前輩們的一些譯文,得到了一個認識:不講理。

第一章(“道”是萬物的始祖,生命的源頭)的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有人坐在“殿堂”之上,“引經據典”大談“道”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還理直氣壯地提出一個“佐證”:誰能用語言準确地描繪出泰山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我們反問,你能用語言準确地描繪出天天端的碗是什麼樣子?胡攪蠻纏臉也不紅。

語言就是為了表情達意,因為要表達什麼才說。講老子的語言是說不清,道不明,也就是胡說。幸好先哲修養好,要不可能要扇耳光的。

第二十六章(穩重冷靜忌浮躁)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裝載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盛景吸引他,卻能安然處之。

有人說讀《道德經》一萬人難有一人懂,如此譯文應該是“全軍覆沒”,無一幸免。終日行走,什麼樣的君子,終日行能不離開裝載行李的車輛?車子上有什麼價值連城的寶貝?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要時常提醒自己要穩重,即便是滿身榮耀,身居高位,也要泰然處之。)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譯成戰場上産下馬崽。

真是奇思妙想。我們都知道,冷兵器時代馬的速度可以決定戰士的生死,隻有不要命才會騎着快要産崽的馬去戰鬥。再說,“戎馬”就一定是母馬?雖然有一個”生“字,怎麼就不能譯成:為戰場而生?和平年代,馬服務于生産勞動;戰亂時期,馬用于戰争。

又說是為了形容戰争的慘烈。老子的這篇文章本身沒這個要求,不需要描寫戰争。他表達的就是通過和平和戰争的對比,要人們懂得知足。

還有更為嚴重的,可以說是現代版的“南轅北轍”。

第十五章第一句:“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過去那些對道有深入研究的人認為,(道)奧妙無窮,深不可測。

過去那些自認為對道有研究的人認為,(道)奧妙無窮,深不可測。

以上兩種翻譯,意思截然相反,繼續譯下去肯定大相徑庭。孰是孰非?有待讀者客觀分析評價。

我們不妨就這句翻譯先小議一番。文章都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應,《道德經》自然不能例外,其中的”道”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可以解讀清楚的。如果善于研究的都認為道奧妙無窮,深不可測,其他的芸芸衆生怎敢問津?

我們現在都有褒義詞貶用,老子的時代為什麼就不可以有?

《道德經》的翻譯,由于時間久遠,當時的詞語又相對貧乏,而且,一些詞語到今天已經演變得面目全非,站在不同的角度,的确會有不同的解讀,誤解是難免的。不過,本着字詞句不離篇章的作文原則,可以盡可能地減少誤解。

學習文言文,除了古為今用而外,還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磨練學生的思維,二是練習表達。《道德經》不僅僅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今天還 是一塊優秀的“磨刀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