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愛因斯坦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不管多大年紀,隻要你的身邊有幾個朋友,生活就不會孤單,落難的時候,也會有人問候和幫助。
一路走來,朋友是我們的左膀右臂,主動去結交朋友是我們的願望。
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身邊總有一些人,混到最後,一個朋友都沒有。任何時候,他都是形單影隻的樣子。
究其原因,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多半有以下幾個特點。
02
看淡了利益的人,不再把朋友當成人脈。
作為成年人,結交朋友的時候,常常會想,朋友多了,就是“有備無患”。在困難面前,總會有人用得上。
無形之中,大家都是帶着功利心去交友,導緻朋友關系,變成了利益交換的關系,令人心寒。
哲學家賽涅卡說過:“一個僅僅因為有用而被人結為朋友的人,也隻有在當其有用之時才會有人來結交他。”
當某種利益不再成為一個人的“必需品”之後,他就會主動離開利益場,也不會對索求利益的人,施以援手了。
在《醒世恒言》裡,有一個叫杜子春的男人,生于隋朝時期,父輩留下了大量的錢财和良田。
父母剛剛過世那會,方圓好幾裡地的年輕人,都喜歡和杜子春做朋友。因為他為人大方,常常請客,還喜歡賭錢,多是輸錢。
幾年光景,杜子春輸光了家财,變成了負債累累的人。萬不得已,他去了長安——父輩在長安居住,留下一些祖業。
長安的親戚朋友看到杜子春,避之不及,說:“我們有什麼能力扶起你?”
有道是,落難的鳳凰不如雞。
人窮了,臉面都丢光了,哪裡還要朋友?人心是溫暖的,但是經過一次次潑冷水,心就變冷了。因此,這樣的人會主動疏離朋友,并且咬緊牙關,做好自己。
03
獨來獨往的人,不想被人打擾,也不想打擾别人。
據《列子》記載,孔子雲遊的時候,在衛國遇到一個近百歲的老人林類。
從外表來看,林類很落魄,衣服很舊,頭發不整齊,靠撿稻穗為生。
從内心來看,林類很樂觀,一邊走一邊唱歌。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他:“你啊,無人無女,又窮,還有什麼高興的呢?”
林類說:“正因為如此,我無煩無惱。”
俗話說:“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
高朋滿座,對于不喜歡交際的人來說,就是煩惱。不如把朋友拒之門外,獨享快樂。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不必千篇一律,也不必互相感染。堅持做自己,并沒有什麼不好。
在城裡,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串門。家變成了一個相對私密的地方。偶爾有朋友來,也是飯店吃飯,應付一番。
如果一個人長期拒絕和朋友互動交流,順理成章就變成了“沒有朋友的人”。
04
性格内向的人,不擅長交際,故意繞開熱鬧的地方。
有一些人,性格非常内向,在人多的地方,說一句話,都會臉紅,如果他提前知道要在某個場合發言,一定會百般推脫。
他們願意一直在路邊給别人鼓掌,自己從來不去舞台中間。
當然,内向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不會說話,一開口就得罪人;才疏學淺,擔心被人嘲笑。
在三國時期,書法家鐘會閑來無事,寫了《四本論》。他拿着紙,看了又看,覺得不太滿意,想請文學家嵇康幫忙斧正。
鐘會走到嵇康家門口,心情忐忑不安。他想,要是被笑話幾句,情何以堪。于是,他把《四本論》丢進嵇康的家裡,迅速“逃走了”。
可以看出,鐘會的行為,體現了自己内向的一面。
通常來說,内向的人,更喜歡觀察和感悟,對身邊的人和事比較敏感,臉皮也很薄。如果長期不改變,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沒有朋友了。他連熱鬧的地方,都不會看一眼,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05
人品很差的人,常常算計别人,終究會被别人“孤立”。
《菜根譚》有言:“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衆之人當寬嚴互存。”
待人接物要圓滑一些,對于小人要嚴厲,不能心慈手軟。
任何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親君子、遠小人”的心态。因此,對于人品差的人,我們會主動拒絕交往。
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也許是因為道德素質不高,做了一些令人憤怒的事情,被貼上了不好的标簽。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過:“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标簽,就會成為标簽所标定的人。”
如果你是因為人品差導緻失去了朋友,就應該反思自己,而不是錯誤地認為,自己是獨來獨往的高貴之人。
06
結交朋友,不是單純吃吃喝喝,而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一伸手就會觸碰到溫暖的手。
因此,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群或者不合群。把交友的主動權,放在自己手裡,而不是被人牽着鼻子走。
内心強大,事業有成的人,堅持按照自己的決定去做,可以進一步推動人生發展。
被孤立的人,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撕掉不好的标簽,隻要得到了别人的認可,還是可以回歸到人群裡。
習慣獨處的人,有沒有朋友都随緣,不要強求自己。
人這一輩子,有很多種活法,孤獨時,可以孤芳自賞;合群時,可以鶴立雞群,也可以默默無聞;做大事時,可以彙聚力量,團結身邊的人。
餘生,哄自己開心,隻要守住善良,一個人也會很精彩。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