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7日電 題:梅生貴家庭:一塊豆腐背後的紅色家風傳承
新華社記者梁軍、李傑
六月的南梁鎮荔園堡村細雨綿綿。幾家豆腐作坊開張營業,作坊工人忙着熬煮豆漿。片刻間,屋内蒸汽騰騰,一股濃郁的豆香味撲鼻而來。
南梁鎮地處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鎮裡百姓無人不知梅家豆腐。每逢招待親友,南梁人民的餐桌上,都要擺上一道用梅家豆腐制成的菜品。一到重要的節日,幾乎全鎮的居民,都盼着梅家豆腐早點出鍋。
56歲的梅建順是梅家豆腐坊的當家人,小小的豆腐坊,最早是從他奶奶趙蓮英手裡傳下來的。
梅建順(右)正在教授村民制作豆腐。新華社記者李傑攝
一塊小小的豆腐,背後封藏的是一段悲壯的紅色往事。
趙蓮英的丈夫叫梅生貴,是陝甘邊區赤衛軍副總指揮兼參謀長。1935年,在南梁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争中,梅生貴為掩護根據地黨政軍機關人員安全轉移,遭到敵人包圍。被俘的梅生貴甯死不屈,痛斥敵人的罪行。惱羞成怒的敵人将33歲的梅生貴殺害。
正是在那段艱苦歲月,趙蓮英開辦了梅家豆腐坊,養活了全家幾十口人。
如今,梅家豆腐坊已經傳了三代人。因為堅持傳統手工藝,梅家豆腐口味地道,被周邊居民稱作“良心豆腐”。
梅家人做豆腐,工序和制作都很考究。“首先要掌握泡豆子的時間,夏天泡10個小時,冬天要泡近20個小時,不然會影響豆腐的質量和口感。”梅建順說。
梅建順(左)正在查看制作豆腐的工具。新華社記者李傑攝
為了保證及時供應,梅建順夫婦淩晨四點就要起床,做一鍋豆腐需要花四個多小時。經年累月的勞動,讓梅建順的妻子疾病纏身,但老兩口還是堅持傳承老手藝。在他家的作坊裡,大鍋、案闆、豆腐模套随處可見,這都是傳統的豆腐制作工具。
梅建順正在清洗家中制作豆腐的鍋。新華社記者李傑攝
“我母親曾告誡我,做人就像做豆腐,要勤快,心要實在。”梅建順說,百姓心中的“良心豆腐”,容不得半點偷工減料,自家生意的口碑,正是日複一日、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
回想起爺爺梅生貴的光榮曆史,梅建順深深感受到,老一輩人艱苦創業的精神,正是他們這一代人應當守護并傳承的寶貴财産。
“爺爺投身革命,是為了讓窮人過上好日子,現在老區正在搞鄉村振興,我更應該接好接力棒。”梅建順說。
今年,南梁鎮依托“梅家豆腐”的傳統做法,帶動村民們穩定增收。梅建順舉雙手贊成,并加入合作社。如今,幾家豆腐作坊陸續開張,梅建順當起了顧問,親自給村民們傳授技藝。
梅建順說,他的心願,就是希望南梁的老百姓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早日把小豆腐做成大産業,讓更多的人從豆腐塊裡品到生活的香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