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這是河海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微博簽名,也是43名支教成員發自内心深處的聲音。這個聲音跨越時空,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雪域高原;這個聲音勾連南北,讓奉獻之歌唱響在西北邊疆。他們志美行厲,用青春、汗水和奉獻诠釋了上善若水的河海精神文化實質;他們鮮衣怒馬,用知識、愛心和品格,提交了一份“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青春答卷。
心中有綠 腳下留青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這句情懷滿賦的宣言來自首屆研支團。首屆成員甯藝飛對這句話深有感觸,理想豐滿的甯藝飛卻有着瘦小的身材,這隐約昭示着他的體弱多病。甯藝飛毫不諱言地說,小時候他确實生過嚴重的疾病,甚至差點就離開這美好的人世。也正因為此,他比别人多了幾分對人生的堅定,也更喜歡思考生命的意義。海倫·凱勒式的追問總浮現于眼前,他不斷自思,假如隻有一年的生命,我會做些什麼?甯藝飛的答案是,如果隻有一年生命,最有意義的事,不是去賺錢,也不是去繼續深造,而是去偏遠的地方,用一年時間去改變一些孩子的命運。這不僅是知識的傳承,也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所以,當看到學校招募支教團的通知後,甯藝飛和另外5名成員第一時間就報了名。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擔心瘦弱的甯藝飛能否經受得住那白草的荒蕪和黃沙的侵襲。
當西行的火車承載着青春夢想沿着天路飛馳在藍天白雲之下時,遍野的格桑花,巍峨的唐古拉山,陸離的措那湖,悠閑的藏羚羊,飛舞的風馬旗……這些異域的美妙景象讓6位成員心曠神怡。甯藝飛由衷地相信,這将會是一次終生難忘的相遇,縱然前方充滿未知。到了目的地拉薩市第三高級中學,他們被統一安排在一間簡陋的學生宿舍,除了幾張床,就是空徒的四壁。特别是那股剛刷過的濃郁刺鼻油漆味,讓甯藝飛在缺氧的環境中近乎窒息。如期而來的高原反應,讓他無所适從。但是,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生命的承諾,在夥伴們的幫助和照料下,他克服了種種困難,用奮鬥的青春書寫了一段美麗人生。
這群年輕人養就了胸中一段春,心中有綠,腳下留青。第三屆的梁蔓琪在吹滅自己20歲生日蠟燭的獨特日子裡,暗自慶幸,在最美好的年華,做了此生最有價值的事。當把親手募捐來的善款和物資發放到一位位藏族學生手裡的那一瞬間,她熱淚盈眶,那是一種給予的感動,更是一種成熟的蒂落。
這種精神在研支團中不斷延續和傳承,他們把支教當作一種理想,更當作一種責任。第三屆的武婕在面臨保研至浙江大學還是加入研支團的選擇時,她想起了支教團學長在學校宣講時西藏學生求知若渴的眼神,她堅定初心,說服父母,選擇了雪域高原,選擇用汗水見證成長,用奉獻丈量價值。第四屆的陳程也是這樣一位接力者,他說,“我一直相信,教育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一個志願者就是一把泥土,我們存在的意義,不是被淹沒,而是與無數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條山脈,一片群峰。當我們年老的時候,回望過去的點點滴滴,我們或許有一大堆可以讓自己驕傲的事,不枉此生。”再過幾天,河海大學第五屆研支團就将奔赴邊疆,成員王程說,“現在的我,還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對的新生活是什麼樣子,但是我不會畏懼,會帶着對支教、對志願服務的熱愛,帶着河海學子的青春去應對接下來的挑戰,将愛加一度,幫扶不止步,将我們的愛播撒得更遠、更久、更有意義!”
社會服務是大學的重要職能,開展志願服務是大學的使命所在。對此,河海大學校長徐輝說,河海學子要始終牢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囑托,把實踐當作最好的老師,把基層當作最大的熔爐,努力秉承水利萬物的河海胸懷,服務人民、奉獻祖國,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在奉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收獲成長和進步。
一塊方磚 三尺講台
随着“叮鈴鈴”的下課鈴聲響起,武婕終于完成了自己的支教第一課,她如釋重負。為了準備這第一課,她拿出了當年高考時的勁頭,啃熟嚼爛中學課本知識,然後再一點點消化提煉給學生。當她走下三尺講台,轉身離開教室時,聽見了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大喊“謝謝老師”!這一刻,她擡頭仰望天空,陽光鮮美,微風拂面。
昨日莘莘學子,今日已為人師。在匆促的時間裡,這群年輕人就要從“大學生”急速蛻變為“老師”,身份即是責任。也曾驚慌失措,也曾無所适從,絕不輕言放棄的他們,靈活運用教學技巧,提升教學能力,增強教學實效,很快就适應了當地的教學工作。各成員牢記使命擔當,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個個成了行家裡手和全能冠軍,無論是初中課程還是高中課程,也無論是語文、數學、外語等主課,還是政治、曆史、化學、物理等輔課,他們都勇挑重擔。
武婕學的是理工科,卻受命擔任藏文班的漢語老師。她發現西藏的孩子們學漢語很費力,普遍都對古漢語缺乏興趣,怎麼辦?她想到了對比式教學,每當講到難理解的漢語知識時,就會找來當地藏族的相關文章、歌曲、或傳說故事,她盡量把兩種文化放到一個起點、一個平台,放到孩子們容易接受的位置,讓教育猶如春風化雨。在她的潛移默化下,學生取得了喜人成績。期末考試中,她所帶的兩個班級摘得了年級的第一和第二名。回到南京後,還收到了一張特别獎狀。在第四屆“東方少年中國夢”中小學生作文大賽(拉薩賽區)中,她指導的學生還獲得了一等獎,她因此獲得了“優秀指導教師”稱号。
第四屆的鄧博仁,在接手初一數學時,班級的年級排名并不理想。但他沒有灰心,為了讓每名學生在課堂上收獲更多,在課後他認真積極參加教研活動,盡最大的努力搜集資料、制作教具、細化教案……使每一堂課的教學内容變得充實有趣。最終,班級排名穩居第一,平均分領先其他班級近20分。當地學校領導在成績分析會上說“這是我們十多年來見過的最好成績!”像鄧博仁一樣,河海大學研支團成員所帶班級的總分和各科平均分均名列前茅,為西部地區教育事業貢獻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雖然本職本業是支教,但是支教團成員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塊方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邊疆地區教育起點低,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在當地學校和老師眼裡,這群來自東部發達地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是高材生和全能手,一定能勝任所有的工作。于是,研支團在帶好本門課的同時,經常要幫請假老師代課,課程經常會是跨年級和跨學科的。除了日常教學,他們還要照顧學生的校園生活。協助校長辦公室、德育處、教務處、宿管中心、團總支等部門開展工作,在思想引領、校園文化和志願服務等方面,當好西部學子“第二課堂”的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充分體現了“我是西部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的志願精神。
第一屆的團長趙崇旭現在已是河海的一名博士生,當回想起那段歲月,他禁不住說到,“我們是河海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是拉薩三高普通的一位老師,也是西部計劃的一塊方磚。每塊磚都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用自己這塊普通的磚,引出西藏孩子們的玉,讓他們因我的到來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讓他們成長成才後成為更結實的磚更美麗的玉,去繼續建設美麗大西藏!”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2013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已近十點鐘,高原的夜晚讓溫度低到了零下十幾度。團長趙崇旭忙完一天的任務後,正準備休息,這時,他瞥見有幾個身影蜷縮在走廊,借着微光認真學習。這所學校有300多名住校生,由于學習基礎比較差,上了高三後隻能拼命補習。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會在晚上宿舍熄燈後再找個光源看書,樓梯間、路燈下、過道裡,處處都是他們勤學苦讀的身影。
這個情景深深打動了趙崇旭,第二天,他就向學校申請了兩間空宿舍,給夜讀的學生提供明亮燈光,同時,自己也義務幫他們輔導。來宿舍借光的同學越來越多,他們把這個臨時自習室稱作溫暖的課堂。明晰的夜燈照亮了這些孩子的課本,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趙崇旭和團員商量後,決定幫助每一名想要光亮的同學配備一台電燈,于是,“螢火蟲計劃”油然而生。
面對困難,出征時學校領導的話“不管走到哪裡,記住河海大學永遠是你們堅強的後盾”在耳邊響起,趙崇旭想到了母校。一時間,“我們的學生需要充電台燈!”這個來自邊疆的求助聲傳到了老家河海,傳到了母校師生的耳朵裡。在校團委的協助下,僅僅一周時間,幾萬元捐款就迅速募集起來,用這些錢,趙崇旭他們給每位住校生配備了一盞充電台燈。從此,“螢火蟲”們回到了自己的宿舍,學校再也沒有在路燈下瑟瑟抖着小手翻書的同學了。看到這些帶有河海大學标識的台燈陪伴着孩子們學習成長,支教團成員們十分欣慰和自豪。為了購買更多充電台燈,他們還發起了公益明信片義賣活動,得到了南京和拉薩衆多愛心店家的支持。目前,支教團已經為363位孩子送去了光明,他們的星星之火點亮了孩子們的整片天空。
“螢火蟲計劃”開展後,得到了拉薩、南京兩地民衆的有力支持,影響廣泛。小小螢火蟲所點亮的光,正呈燎原之勢。大家從學習援助開始,逐步擴展到課外援助、生活援助和家庭援助,隻要孩子有需要,研支團就傾力相助。為了給周邊家庭貧困的孩子們募集防寒物資,研支團成員奔赴北京騰訊公司參加“騰愛公益慈善會議”。在會議上,“螢火蟲計劃”引起了全國各地高校支教團的關注,并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最後,他們獲得了騰訊慈善基金會、蒙牛公司等捐獻的“新年新衣”羽絨服和防寒手套,他們将這些物資發放給了急需這些物資的學校,雪中送炭令人暖。
現如今,“螢火蟲計劃”已經成為河海研支團的活動品牌,負責研支團工作的校團委副書記陳偉剛說,河海大學研支團不僅僅是一支教學團隊授以知識,還是一束熊熊火炬給人溫暖,更是一面鮮豔旗幟引人奮進。他給研支團的口号延伸了一句話,那就是“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做一件終身受益的事。”研支團像螢火蟲一樣,哪怕隻有一點微弱的光,也要努力照亮這個世界。在曆屆研支團的“志願加接力”模式下,螢火蟲的微光一直閃亮着。第二屆新增了“暖心水杯”捐贈、“陽光體育”三走等項目,第三屆新增了“點亮星空”微心願、還寶添衣等項目,第四屆新增了“好書相伴”愛心捐書、“河風海韻”圖書室和獎學金等項目。四年來,研支團累計向服務地提供了台燈、圖書、手套、新衣、書籍、水杯、體育器材、助學金等共計價值約63.4萬元的物質支持,“螢火蟲計劃”從物質到精神,不斷豐富拓展,不斷發展壯大。
第三屆的江晨輝每當接到孩子們的電話,知道他們還在用着當年“暖心工程”活動的水杯、“陽光體育”活動的器材、“書送希望”活動的圖書,内心總是欣慰不已!一年的時間可能不足以給孩子們帶去足夠多的知識,但他希望能初心不改,像加入支教團之初所期待的那樣,用自己的行動和經驗,帶給孩子們觀察世界的不一樣角度與方法。讓他們知道,自己每一步腳踏實地的努力和奮鬥,都會使夢想清晰而确鑿。
民族橋梁 文化使者
2017年6月30日,是個告别的日子。清晨,當研支團成員背上行囊,打開房門時,被眼前的一幕震驚了。屋外站滿了當地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學生手裡拿着書本和紙筆,他們想再上一堂課;老師手裡拿着食物和飲料,他們想送上一程路;家長手裡捧着哈達,他們想獻上一份祝福。研支團的付出得到了豐厚回報,志願者們的夢想在邊疆綻放。離開并不意味着結束,他們的夢想将随着足迹的變化而延續。
武婕隻要每次一聽見《送别》這首歌曲時,就忍不住想落淚。這是她曾教給藏族學生的一首離别歌,意味深長的歌詞,舒緩悠揚的旋律,深深烙進了她和她的學生心裡。7月12日,最後一節課,當她踏進教室時,孩子們突然都起身,齊聲唱起了《送别》。那堂課,她沒當好一名老師,因為她沒有講授任何知識,隻有離别的淚水和哽咽的聲音。現在,她經常會翻出學生寫的信件和卡片,其中還有一張小照片,是一名藏族女生偷偷塞給她的,并告訴她:“老師,這是最像我的一張照片,以後你想我的時候,就看看我。”去西藏支教之前,武婕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給小朋友們講許多故事和許多道理,期待着能讓他們的人生發生積極的改變。現在她想來,其實更多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影響。他們認真的模樣,讓她每次想偷懶、想放棄的時候,都有了繼續前進的力量。
第一屆的方潔曾經感傷到,“我為自己有限的服務時間而感到無奈,為自己不能繼續陪伴孩子們成長而感到無奈,為自己與孩子們建立深厚情感後的離去而感到無奈。”第三屆的史玉瑩說,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曆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第四屆的陳程說,支教一年,氣過、哭過、病過,卻也笑着、愛着、永遠懷念着。
在這一年不長的時間裡,志願者們心系邊疆,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掌握少數民族文化,成為了民族交流的橋梁和民族文化的使者。在共青團中央和西藏團區委的組織下,第一屆的團長趙崇旭參加了西部計劃服務西藏華中線專項宣講活動,共去了5個省,54所高校,他希望能成為藏漢文化交流使者,讓更多的人了解西藏,希望見到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西藏的建設中。研支團成員情系疆藏,積極配合所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努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分團的成員充分利用擔任雙語班語文、政治和曆史老師的機會,借助課堂詳細講述了民族團結的背景和意義,引導民族同學了解新疆曆史、增進民族團結。他們還組織開展“澆灌民族團結花”關愛少數民族學生專項活動,每位成員都和少數民族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定期進行課後輔導和心理疏導。西藏分團的同學聯合河海大學“1442工程”全體學員,開展了“藏漢橋——寄信西藏”活動,将關愛與希望通過書信傳遞給西藏學生,搭建起藏漢學生交流的橋梁。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這是趙崇旭的鮮明感受。回顧往昔,有曆練,有收獲,有觸動,有懷念,為此,有感而發,他專門寫了一首小詩《念》:“一年是最殘忍的時光,因為你剛好愛上,卻要回到遠方。無暇感傷!一年也是最美好的時光,你見證了它的四季變幻,感受到了它的每一度冷暖,體會了它帶給你的每一份震撼,卻不糾纏。”他說,這一年,在西藏有了一個“家”,家裡有很多“親人”,更讓他驚喜和意外的是,班裡的一名學生後來還考來河海上學,和他在河海再續前緣。
西部歸來後,研支團成員從來沒有忘記志願服務的初心,繼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志願精神的弘揚當中。他們積極參加江蘇省“我的青春故事”大學生成長故事報告會巡回報告,讓更多的人關注研究生支教團,關注志願者;他們組建研究生志願服務大隊,積極從事志願服務活動,将愛心傳遞;他們與邊疆學生繼續保持着交流,濃厚情誼永不忘。
河海大學研支團的事迹受到多方關注,中國文明網、中國青年網、新華日報、西藏日報、兵團日報等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學校兩次被評為“西部計劃”全國優秀高校項目辦,并先後獲得第二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第二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真維斯接力計劃專項優秀獎等榮譽;支教團成員多人次榮獲中國優秀青年志願者、江蘇省十佳青年志願者、西藏自治區優秀青年志願者、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優秀青年志願者等榮譽稱号。2017年6月29日,江蘇省委書記李強給研支團同學親切回信,高度肯定了我校支教工作,并提出了殷切希望。他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河海研支團為榜樣,樹立四方之志、永葆奮鬥激情,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在複興圓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無悔青春。
李強書記的回信是支持和肯定,也是鞭策和要求。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說,我校研究生支教團同學充分展現了河海的十六字校訓精神,充分體現了“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希望更多的河海青年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秉承百年光榮傳統,樹立遠大志向,練就過硬本領,到廣袤的基層和一線去建功立業,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标奮鬥的新征程中創造自己的無悔人生。
每年的7月,是河海大學研支團新老兩屆交接的時候。當拉薩火車站響起嘹亮的河海大學校歌時,在場所有人都為之動容。眼淚是對三百多個難忘日夜的不舍,也是對圓滿完成母校使命的自豪,更是對個人青春融彙于時代步伐的堅定。他們身在祖國的邊疆,雖然物質生活不夠發達,但精神的火炬卻熊熊燃燒;雖然遠離故鄉和親人,但他們腳下站立的這片土地就是第二故鄉,邊疆的同胞就是身邊最親最近的人;雖然也曾寂寞,也曾失落,但從未彷徨、從未後悔,因為他們知道,祖國也許不會記住成員中的每一個人,但一定會記住這樣一個群體,記住這一代無怨無悔、默默奉獻的青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