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原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的二徒弟“金蟬子”轉世,唐三藏由金蟬子轉世為真靈東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蟬脫殼”之意,所以人們将脫殼變身的蟬作為長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遊記》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今天,人們把營養豐富的“金蟬”擺上餐桌,并稱之為“唐僧肉”,顯然這是對金蟬營養價值給予的再高不過的贊譽了。
據中國食品營養學院理化分析與研究發現:每100g黃金蟬若蟲富含蛋白質72g、脂肪15g、灰分1.8g;此外,還含有人體必需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經科學分析,蚱蟬體内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及微量元素,人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46.63%。如果把同樣100g的黃金蟬和其它動物的蛋白含量做比較,所顯示的數字就會令我們真正了解它的營養價值有多高了:黃金蟬若蟲含蛋白質為瘦牛肉的3.5倍,瘦豬肉的4.3倍,羊肉的3.8倍,雞肉的3倍,鯉魚的4倍,雞蛋的6倍。可見,黃金蟬若蟲含蛋白質比任何動物肉食和禽蛋都高得多;又由于同時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營養素,對促進生長發育、補充機體代謝的消耗、體虛患者康複等,都有極佳的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成為難得的天然無公害高級營養食品。
幾千年前古人就開始食用金蟬了,以蟬入馔乃是古人之風,在甲骨文中即有蟬字出現,可以說蟬是我國人民最早開始食用的昆蟲。早在商朝,金蟬就已經是王侯将相貴族階層享受的特殊食品,還被當作孝敬祖先的祭品堂而皇之地擺在供桌上。《禮記》中有記載,國君食譜中有“爵鷃蜩範”,這其中的“蜩”讀作tiáo,學名“蟬”,就是俗話說的“知了”。用知了制作的菜肴與蚳醢,都是先秦時供“人君燕食”的上等食品。
金蟬與蟬蛻作為昆蟲入藥,在我國已有一、二千年的曆史。蟬的各個形态都可入藥,最早入藥的是成蟲與蟬蛹,但人們作為中藥吃了之後,覺得異香非常又美味可口,于是無病的人也開始吃起來,以後逐漸就作為食品流行于世了,藥用功能被弱化了。大約在東漢時期,人們已經将蟬與蟬蛻功能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蟬蛹就是食品,而蟬蛻就是中藥。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蟬蛻含有大量的幾丁質,可作為抗衰老及抗癌藥,價格十分昂貴。幾丁質還有強肝、降壓、鎮痛、止血、滅菌、改善糖尿病的作用,還可作人工皮膚、人工韌帶等的原材料,開發應用的前途十分寬廣。
蟬在古代是一種靈物,古人認為蟬性高潔,“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蟬在最後脫殼成為成蟲之前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脫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隻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十分推崇。因此,在古人的眼中,蟬是一種神聖的靈物,有着很高的地位,代表着純潔、清高、通靈。蟬在古人的生活當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們極為推崇。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了玉蟬,1989年在内蒙古林西縣境内“興隆窪文化”遺址上,曾出土了距今約8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玉蟬,這樣的玉蟬在遼西紅山文化遺址、浙江良渚文化遺址等許多古遺址上都曾出土過。這些早期玉蟬形制古樸,線條簡單,但器身都有穿孔,明顯是供人們佩戴的。
在過去,鄉村入夏後都能聽到蟬聲高唱,充滿了田園樂趣和詩情畫意,現在的農村卻極少有蟬鳴了,也許過不了多久,就再也聽不到這位昆蟲音樂家的歌唱了。近年來由于環境破壞,樹木的砍伐,加上人們無節制的狂捕濫捉,尤其是廣大的農民都會用膠帶纏樹這一捕蟬絕招後,使得野生金蟬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銳減,眼下已漸近枯竭。其産品供應越來越少,而社會需求卻越來越大,導緻市場價格連年上升居高不下,已從過去的二十幾元一公斤漲到了二百多元一公斤,每個剛出土的金蟬零售價也從十年前的一角多漲到了一元錢,且供不應求,缺口極大。而有些身患痼疾的人(如一些眼疾患者)和金蟬食品愛好者卻非吃不可,若僅僅依靠采集野生金蟬,遠遠不能滿足市場要求。因此,發展人工養殖,不僅十分必要也刻不容緩。
想了解更多有關金蟬文化、價值以及全産業鍊狀況的内容,請參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金蟬高效養殖新技術問答》。書中附帶各種短視頻,掃碼即可免費觀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