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遞延所得稅屬于什麼類

遞延所得稅屬于什麼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1 05:17:57

前言:提到“所得稅”,我們就可能想到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了,對于财務人員來說,“所得稅”一般指的就是企業所得稅啦,和今天聊的“遞延所得稅”有關聯的一個稅種,“所得稅”首先是一個稅種,其稅收收入近十年平均占據我國稅收收入總額的20.97%,是我們國家除增值稅以外的第二大稅種,屬于非常重要的一個稅種。近十年我國各項稅收數據統計部分摘錄如下:

遞延所得稅屬于什麼類(遞延所得稅到底是啥)1

今天主要聊的是和所得稅有關系的:遞延所得稅資産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那麼,到底什麼是遞延所得稅資産和負債?

原因:因為我們國家的稅法和會計準則的規定存在不一緻的情況,也就存在了差異,而這個差異又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是由稅收法規與會計準則計算口徑不一而産生的差異。具體而言,一些會計準則确認的收入或費用,稅收法規不予确認;而另一些在會計準則中不屬于收入的項目,稅收法規卻作為應稅收入。這些差異一發生,便永久存在。永久性差異隻影響當期的應稅收益,而不影響以後各期的納稅額。因此永久性差異不存在賬務調整問題。

暫時性差異是由稅收法規與會計準則确認時間或計稅基礎不同而産生的差異。有“時間性差異”和“其他差異”之分。前者源于會計準則對收入與費用的确認期間不同于稅收法規要求的申報期間;後者則源于會計準則對資産或負債賬面價值的确定不同于稅收法規規定的收稅基礎。暫時性差異不僅影響當期的應稅收益,而且影響以後各期的納稅額。因此,暫時性差異需要進行賬務調整。

那産生了時間性差異,就一定會出現遞延所得稅資産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了嗎?不一定。即便有時間性差異,還是有遞延豁免的存在,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8号——所得稅(2006)的規定:

“第十一條 除下列交易中産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企業應當确認所有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産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商譽的初始确認。

(二)同時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産生的資産或負債的初始确認:

1. 該項交易不是企業合并;

2. 交易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或可抵扣虧損)。

與子公司、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的投資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産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當按照本準則第十二條的規定确認。

第十二條 企業對與子公司、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投資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當确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但是,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除外:

(一)投資企業能夠控制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時間;

(二)該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不會轉回。

第十三條 企業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确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産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産。但是,同時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因資産或負債的初始确認所産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産不予确認:

(一)該項交易不是企業合并;

(二)交易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或可抵扣虧損)。”

根據準則的規定結合日常經營活動中,常見的暫時性差異不确認遞延所得稅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産确認時産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由于無形資産确認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所以是不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

2.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産,确認時産生的暫時性差異,由于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所以也是不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

3.企業合并産生的商譽,産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也是不确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

4.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或者小于計稅基礎産生的暫時性差異,如果是拟長期持有的情況下,也是不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或負債的。

上面幾種情況提到的“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該如何理解呢?會計視野陳版主有說到,“在滿足“初始确認豁免”的條件下,如果硬要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和負債,其隻能從對應的資産或負債的原始成本中挖出一塊作為遞延所得稅資産或負債的初始确認金額,導緻這些對應資産或負債的初始計量金額反而不是曆史成本。”

我對此的理解是:如情況1,在初始确認無形資産的時候,借:無形資産 貸: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此分錄中既沒有影響會計利潤,也沒有影響應納稅所得,并不是說資産使用過程中不影響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無形資産在使用過程,必然存在攤銷,攤銷就必然會影響到會計利潤繼而影響到應納稅所得額。如果要确認遞延所得稅,就要借:遞延所得稅資産,貸:無形資産。降低了無形資産的賬面價值,又會産生新的暫時性差異,這樣就會陷入死循環,且導緻資産初始确認金額不是曆史成本了。

我們該如何去理解遞延所得稅資産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呢?

我個人理解:

情況一

企業會計準則:你今天該交稅了!

稅總:不,你明天再來吧!(該交還是得交的)

這就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産生了遞延所得稅負債,未來會導緻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

情況二

企業會計準則:你好像不用交稅呀!

稅總:不,你先交,以後我就不用你交了,還給你抵扣!(早交晚交都是交)

這就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産生了遞延所得稅資産,導緻未來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事項。

遞延所得稅資産,顧名思義,它首先是一項資産,是過去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企業擁有控制的,未來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事項。

例子1:A企業擁有一台機器設備,價值100萬,根據會計準則的要求,該項設備預計使用年限是5年,會計上按照5年計提折舊,無殘值,按照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稅法上機器設備折舊最低年限是10年,按10年計提稅法折舊,折舊方法與會計一緻,第1年企業會計利潤是200萬元,所得稅稅率是25%,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不考慮其他因素,具體差異對比如下:

遞延所得稅屬于什麼類(遞延所得稅到底是啥)2

根據上表,A企業前5年均應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25000元,後5年再将遞延所得稅資産轉回。稅法的利潤總額是200萬加上10萬,即210萬元,應交所得稅為210*0.25=52.5萬元

第1年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資産 25000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 525000

貸: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 25000

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525000

即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金額=525000-25000=500000元。

也就是說,我們第1-5年都有10萬的利潤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是不用交的,但稅總要你先交了,遲點就不用交了。未來不用交那麼多了,還可以用來抵扣未來第6-10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就會給企業帶來利益,也就滿足了資産的确認條件。

例2:A企業擁有一項投資性房地産,原曆史成本是1000萬元,當年年底公允價值是1200萬元,企業按照公允價值模式後續計量,确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00萬,A企業當年會計利潤是300萬元,所得稅稅率是25%,無其他調整事項,不考慮其他因素。

稅法是不認同會計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産生損益,按曆史成本,待實際處理時,如産生損益時才确認所得,繳納所得稅。

所以,按照稅法的利潤總額=300-200=100萬,确認當期所得稅=100*25%=25萬元;但按照會計利潤應交所得稅=300*25%=75萬元,會計和稅法就會存在差異。所以産生應納稅暫時差異200萬,應确認遞延所得稅負債200*25%=50萬元,會計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 500000

-當期所得稅 250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50000

遞延所得稅負債 500000

即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金額為750000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