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藍星的錄者
“漢字近代東亞史”專題(二)
“假中文”與日本漢字淵源
什麼?中文還能有假的?我們日常中可能用“我可能學了假英文”、“我可能學了塑料英文”,來吐槽自己的英文不地道,而反其道而行之,也許外國人真的也可能掌握一口“假中文”。但說到“假中文”受災最嚴重的國家莫過于日本了,大街小巷出處都是各種似是而非的“中文”(其實是日本漢字),甚至最近日本人自己也開始玩上“假中文”的梗,用去掉假名的日文假裝是在用中文聊天,結果這地地道道的“假中文”隻能引得我們尴尬一笑。
“假中文”爆紅日本社交媒體
為什麼“假中文”在日本如此盛行呢?每個日本人似乎都娴熟于假日文?這就得從日文本身和它的曆史說起,它和我們中文和漢字真的淵源頗深。我們一般談及的日文即日本語,它的書寫系統一般包括兩個部分:漢字和假名。漢字是直接從我們中國傳到日本去的,雖然幾經演變,很多字的字形和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或者古代中國的繁體字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講并未面目全非,大部分還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字模樣,而另一部分是假名,是專門用來表記日本的傳統或獨有詞彙語言的文字系統(實際上現在也常常用來注音或者代替漢字),但它的誕生也和漢字淵源頗深,平假名基本都是參考讀音相近的漢字草書寫法,片假名更是直接取自同音漢字的部首。
日語中的片假名與漢字部首對照
了解了日文的構造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到處都是“假中文”了。但是誠如我們前一篇所提到的,漢字曾經在東亞各國盛行,但随着中國的衰落、西方在東亞的殖民侵略和本國民主主義意識的覺醒,很多國家都放棄使用漢字而改用字母文字或其他本國文字。為什麼日本沒有棄用漢字而專用假名呢?這中間有着怎樣的曲折原委呢?
一、近代日本的漢字改革“西方沖擊”是東亞各國文字革新的主要動因。近代以來,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東亞諸國被迫打開國門,并逐漸認識到自身落後的現實,這一沖擊深刻的不僅實質的影響了東亞的朝貢體系國際秩序,更為傳統東亞獨尊中華的文化思想體系敲下喪鐘。在這種情緒下,東亞各國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與科學技術,反思清算舊有的文化教育體系。日本,作為東亞最早革新的國家,早在幕府晚期就開始提出針對漢字的改革。
明治維新拉開了日本“漢字變革”序幕
1866年,前島密向當時岌岌可危的德川慶喜将軍提出名為《漢字廢止之議》的報告和提議,這被世人認為是漢字廢止論的先驅。他提出“漢字的習得過程沒有效率,應予廢止”的觀點。這之後,廢除漢字的提議和論調層出不窮,但都沒有被新的明治政府采納,而為了普及教育,提高社會的文化水平,政府轉而采用了折中循序漸進的“漢字改革”路徑。1923年,日本帝國政府頒布了《常用漢字表》,确定了1920個常用漢字,第一次對日本語中漢字的使用進行規範,但由于同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這個法令并沒有推廣下來。這之後,随着日本逐步步入軍國主義,日本在文化方面的改革開始放緩,國家把主要的經曆投入到了對華軍事行動上來。雖然在之後的昭和6年(1931)和17年(1942),對常用漢字的内容,數量進行了調整,但在日本社會的影響相當有限,廢除漢字更是被排除在日本主要的國家議程之外。
二戰的戰敗使得“漢字廢除論”者重新奪回主導權。1946年,在同盟國軍政府的支持下,文部省(相當于文化部)力排衆議,确立了以“全面廢除漢字”為前提的文字政策,而作為階段性手段,初步應該首先減少漢字在日語中的使用比例,“當用漢字”政策被提了出來。根據這一政策,漢字成為限用對象,在法律、公文、報紙、期刊等文字使用領域,除了“當用漢字”字表中确定的漢字以外,需用假名來代替,除此之外,日本還創造了131個簡化的新字體取代過于複雜的傳統漢字。然而,“當用漢字”政策實際上某種程度上仍然是妥協的産物。它沒有完全接受“漢字廢除派”的主張,這使得漢字去留的争論一直在社會和文化教育界隐忍不發,而且這一實行就是35年。
在這35年中,漢字限用政策的弊端逐漸顯現,日本政府也逐漸放棄了廢除漢字的主張,1981年,日本内閣頒布了《常用漢字表》取代了之前的《當用漢字表》。從名稱上不難看出兩者的差異,從“應當”的“當”到“經常”的“常”,政府對漢字的使用的規範不再是強制的而隻是“指導性的”,簡化和限制漢字的政策被完全廢除,并且為了回應社會的需要,《常用漢字表》追加了196個新漢字。到此,日本的漢字政策基本穩定了下來。
活躍在日本社會的“年度漢字”評選活動,2018年日本年度漢字為“災”
二、為什麼漢字被保留下來?從上面的曆史中,我們發現,雖然有幾次險造廢除,但我們中國的漢字還是在日本保留的下來,經過改革和本土化,漢字的在日語中的生命力更加頑強和穩固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可以從這一曆史過程中探究原因。如前所述,“西方沖擊”是漢字變革或廢除的主要動機日本的近代化進程雖然也受到了西方的巨大沖擊,但不同于其他廢除漢字的東亞國家,日本的改革是由當時社會上層階級自上而下進行的。雖然明治維新的改革對象是舊貴族,但其依賴的階級很大程度上也是這些舊階級。這也就導緻他們改革具有相當的妥協性和折中性。而漢字作為舊貴族文化與地位的象征(尤其是天皇和政府都一直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書用字),漢字很難被作為民族主義改革和清算的對象。因而漢字被保留下來便情有可原了。
其次,這和日本本身的語言系統也有一定關系。日語語音簡單,又缺少音調變化,這導緻日語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異義詞,它的數量之大,足以影響日常的生活交流。如果廢除漢字,日語将會失去很多表達方式和概念,這将深刻影響日語表達的功能性。
第三,漢字作為傳統官方語言,是記錄日本千餘年曆史和文學藝術的主要載體,如果廢除漢字,将帶來現代日語和傳統曆史的巨大鴻溝,也會拉大理解漢字的精英同不認識漢字的庶民間的裂痕,這對發展日本文化有害無益。
最後,廢除漢字在當代日本已經缺乏必要性了。經過不斷的規範和簡化,漢字作為一個文字記錄系統已經足夠完善,不再繁瑣難記,另一方面,随着電腦與文字處理器的發展,記錄和書寫漢字在效率上同西方字母文字的差别也越來越小。
結語:如今,經過一個多世紀社會與文化界的實踐和論戰,漢字經曆了各種考驗和挑戰,最終在日語中保存了下來,當今的日本人已經把漢字看着是自己語言的一部分了。據不完全統計,當今活躍在日語中的漢字約有2000個,他們充斥在招牌、商品包裝、日漫日劇等生活各處。如果世界各國要評選“假中文”第一的話,日本應該當之無愧了吧。
參考文獻:
劉元滿:《漢字在日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施建軍,洪潔:《日本的語言文字問題及其相關語言政策》,載《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2017年01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