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
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是學曆?是經曆?是閱曆?
作家梁曉聲曾用四句話來概括文化:根植于内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别人着想的善良。
根植于内心的修養
我們老家誇人有一句頂配的話:這個人真有修養!有修養,這是有文化的最基本的特質。斯文,文質彬彬,溫文爾雅,這些詞,都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有文化的人。
因為古代人,基礎教育,就是四書五經那些經典,這些書讀完,對人格的塑造,和現在教育裡面,重功用而不重修身的純粹知識性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完全不一樣。
雖然現代教育,重實效和功用方面的培養,但是,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書,上了很多年的學,卻連怎麼做人的起碼禮貌修養都沒有,那麼隻能說,人格不健全。
修養良好的本質,是一個人氣是平和的。氣和而有悅色,有悅色則有婉容。這就是修養背後的東西。氣和,則神氣舍心,笃定内斂。根本就不會想到去侵淩别人。
一個沒修養的人,則相反,他的心不平,氣也不和。氣不和的人,不弄點事出來,不折騰折騰别人,就是渾身的不舒坦。缺乏修養的人,整個人的氣機,不僅是混亂的,而且是向外擴張型的,偏盛之氣,撲到别人身上,就會給人一種侵淩之感,不舒服,這就是盛氣淩人,粗野的令人生厭。
無需提醒的自覺
自覺是無需提醒的,是在任何時候都會恪守的行為準則。
有教養的人,等車知道排隊,吃飯知道不浪費,别人輸密碼時會主動回避,自己闖了禍能盡力承擔。一個人隻有将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思慮,才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古人言:“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人生于世,無不處在各種各樣的規則中,有的是明文規定,有的是約定俗成。
心中沒有敬畏的人,做事沒有底線,言行沒有所止,看似無拘無束,卻會給人留下飛揚跋扈的壞印象。而心存敬畏的人,行有所止。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因此才能走得遠,走得穩。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西方文化說,“自由、平等”是天賦人權,可見“自由”之于人的重要性。
曆史上,有多少人為了獲得自由,甘願抛灑生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見,“自由”之于人來說,有時比生命還要珍貴。
但是,這裡的自由是一種相對自由,不是絕對自由,不是個人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一個人的自由前提是不得妨礙或傷害他人的自由,所以每個人的自由都該是有所約束的。
一個文化人,在享受自己的自由前,總是先約束好自己,在可自由的空間裡盡情自由。文化人的自由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心靈的自由,而不是行為的自由,心靈不為外物所羁絆,才能實現人生的真正自由。
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古道熱腸,待人誠摯,頗有古君子之風,就是形容的這種人。
這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出來的,也不是社會道德熏陶出來的,而是當一個人,氣和神定,靜笃内斂,文化到修養不自覺不自知地“驅使”他會表現出這樣的對人對物對社會的關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