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在唐宋時期得到了大力發展,很多文人墨客在宦途中沉浮不定,心情也愁悶不已。為了擺脫困境,尋求心理慰藉,他們便積極鑽研禅理,并與僧道為伍。
黃庭堅一生曾多次被貶,還曾在一些偏遠荒僻之地生活過很長時間。不過每到一地,都會有大批學子慕名前來拜師,山谷也熱情地接納他們,還将平生所學傾囊相授。下面分享黃庭堅感懷晚輩好學不倦,題寫了一首五古,文字質樸,卻充滿禅意。
贈柳闳展
北宋 黃庭堅
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
歸來坐虛室,夕陽在吾西。
君今秣高馬,夙駕先鳴雞。
慎勿取我語,親行乃不迷。
黃庭堅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才華橫溢,卻仕途坎坷,一生創造了大量的詩篇,也對宋代以後的詩壇産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江西詩派的創始人,黃山谷主張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并積極地将詩歌與禅學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很多士大夫尋求心靈安慰的訴求。
詩人學識淵博、見解高深,深受很多學子的崇敬。柳闳展家境貧寒,卻勤學好問,黃庭堅讀了他的一些詩作,就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于是便題詩相贈,勉勵他繼續努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山谷年輕時博覽群書、廢寝忘食,而且喜歡孜孜以求、獨抒己見。所以當他看見這位晚輩刻苦鑽研、牛角挂書的進取精神,也從内心裡默默地豎起大拇指。
前兩句介紹自己的求學感受,“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詩人年少時曾四處遊學,希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然後成為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雖然收獲頗豐,但是也走了很多彎路,前路迷茫、曲折坎坷,稍不注意,就看前功盡棄。
作者用一個“困”字,表達出自己曾經感到困惑和無助。“蹊”,本指小路,前面綴一“多”字,說明他經常遇到歧路,如果無人指點,很可能就會迷失方向。
接下來作者繼續抒寫自己的感悟,“歸來坐虛室,夕陽在吾西。”詩人回到自己的居所,安靜地坐下來思考自己這一路求學的艱辛,既感到不虛此行,又深知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他冥思苦想,然後又繼續鑽研聖賢典籍,似有所悟,但也覺得那些理論難以打動其内心。
“夕陽”象征着時光匆匆,讓山谷感到時不我待。正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詩人覺得自己必須隻争朝夕,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盡可能地學習更多的知識,從而讓内心充實,境界提高。山谷雖然隻活了60歲,卻最終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者。
五、六兩句表達了對晚輩的期望,“君今秣高馬,夙駕先鳴雞。”作者得知柳才子即将外出遊學,于是便囑咐他要在雞鳴前就起床,然後喂足馬料,做好出行前的各種準備。夙駕,指早起駕車出行。
最後兩句頗有禅意,“慎勿取我語,親行乃不迷。”詩人指出,無論是在家讀書,還是外出遊學,都應該親身體驗、努力探索,而不可盲目地聽信别人的主張,就連山谷自己的話也隻能作為參考。“不迷”二字,闡述了道不外求、自見心性的觀點。
縱覽黃庭堅的這首五言古詩,語言直白,卻充滿禅意。作者以禅入詩,正顯示出山谷内省的功夫,也能看出他平時對禅學的鑽研和思考。詩人具有敏銳的内心感悟,同時他也贊成禅宗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的修行方法。
再細味結尾兩句,詩人認為修行者隻有親自在實踐中感悟,才會不執着于他人的意見,并從一份内心體察,轉變為一種處世的方式,最後滌盡心中的污穢、斬除無邊的煩惱,成為一個廣聞深思、順緣增長的智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