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逆向思維每天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

逆向思維每天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21:57:44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本暢銷書《真相與錯覺》。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我們來講一個故事,這是這本書的作者的一次親身經曆,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一位領導力培訓教練,有一次他受邀去幫助一家陷入危機的建築公司,這一天他去拜訪這家公司的一位高管史蒂夫,史蒂夫是一個典型的職場高管,充滿自信,精力充沛,強勢,甚至有點咄咄逼,他聲稱自己具備制定目标、鼓舞士氣、嚴厲卻不失公平等優秀領導力,他很清楚公司已經陷入困境,但是他充滿自信說,他知道如何讓下屬發揮出最佳狀态,總之,史蒂夫認為自己是一個能力超群,才華過人,很有領導力的高管,并且他還堅信同事們也是這麼看自己的。

逆向思維每天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讓你無法正确認識自己)1

但是當作者去調查他們公司的其他同事的時候才發現,情況和史蒂夫說得完全相反,在同事眼裡,史蒂夫是一個蠻橫、自大,并且缺乏領導力的人,史蒂夫最擅長的做法就是咆哮着發号施令,并質疑其他同事的能力,盡管這些同事大部分都經驗豐富,而史蒂夫對他們嗤之以鼻,對公司來說,史蒂夫的管理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他上任數周,已經有多名核心員工離職,甚至有一位同事還在複用降壓藥。可能我們大多數職場人都應該經曆這樣的領導或者同事,作者稱之為“史蒂夫病”。可别小看這種現象,“史蒂夫病”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有研究發現,在工作中,缺乏自我意識的員工會拉低團隊整體水平,使決策質量下降36%,合作受損的概率為46%,沖突增加的概率為30%。總的來說,擁有大量沒有自知之明的員工的公司,财務狀況更糟糕:一項基于幾百家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那些财務收益差的公司,有79%的可能性雇用了大量缺乏自我意識的員工。

為什麼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有如此之大的差距?這真是這本書《真相與錯覺》要探讨的話題。

逆向思維每天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讓你無法正确認識自己)2

如果問你了解自己嗎?你當然會認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關于正确了解和認識自己,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意識。其實自我意識包括兩個方面: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實際上大部分人這兩方面的能力都很差。行為經濟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看來,人類擁有一種“近乎無限的能力來忽略自己的無知”。研究表明,與真實客觀的自己相比,人們往往覺得自己更聰明、更風趣、更好看、社交能力更強、更擅長運動。科學家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優于平均效應”。盲目自大或者說過度自信是人性的一大弱點。一項對1000名工程師的研究顯示,超過33%的人認為自己的表現可以跻身行業的5%,隻有一個人勇敢地承認自己的表現低于平均水平;一項對100多萬名高中生個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有2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能排進1%,而隻有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社交水平低于平均值。

盲目自信或者說過度自信是我們普遍的心理特征,也是缺乏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作者說,導緻盲目自信主要有是三個盲點導緻的:認知盲點、情感盲點和行動盲點。

逆向思維每天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讓你無法正确認識自己)3

第一個是認知盲點。我們的認知盲點,其實是由我們習以為常的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導緻的。有研究發現,人們在具體評價自我的能力時,并不是以自己的表現為基礎,而是以其對自身的潛在能力的總體信仰為基礎。也就是說,當我們認識和評價自我時,我們以心目中那個心目中比較完美的自己為基礎的,而不是現在的自我。比如說,認為自己擅長地理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在地理考試中有優異表現,而實際上,他們的考試分數并不比其他人高多少。而且,往往專業能力越強的人,認知盲點的危害就越大。

第二個是情感盲點。如果問你“你最近幾個月過得幸福嗎?”,你會怎麼回答?是憑直覺呢,還是理性分析呢?你肯定認為自己的回答是理性的,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是。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就指出,人的大腦有兩套思維和決策系統,一套是憑直覺的偏感性的決策,一套是邏輯分析偏理性的決策,但我們大腦大部分決策都是第一套做出的。當問你“你最近幾個月過得幸福嗎?”你的大腦實際上悄悄地把問題轉化成為了一個更加簡單的問題,比如“你現在的心情如何?”你可能會覺得驚訝,我明明是理性思考的呀?

逆向思維每天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讓你無法正确認識自己)4

讓我們來看一個心理學實驗。一位德國心理學家施瓦茨,在調查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時,他讓一半的受試者在調查前,去實驗室外的複印件旁邊找10美分硬币,而另外一半的受試者則沒有。而實驗結果表明,那些找到了10美分硬币的人後來都說,總體上感覺自己更快樂,對生活更加滿意。顯然這10美分和你生活的幸福感沒有任何關系,但實際上“這10美分”左右了你對生活的看法。情感盲點的危險在于,我們往往以為自己是根據理性思考做的決定,但實際上是情感起到主要作用,就像哲學家大衛休谟說:理性是且隻是情緒的奴隸。

逆向思維每天應該問自己什麼問題(讓你無法正确認識自己)5

第三個是行動盲點。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自己感覺做了一次非常糟糕的彙報,但是意外得到了領導的認可;但有時候情況正好相反,你感覺自己做了一次很好的演講,但實際上聽衆的反饋卻是非常糟糕。行為盲點的意思是說,我們對自己行為所産生的結果認知是非常不準确的。

總之,認知盲點導緻我們過度自信;情感盲點會讓我們做出非理性的決策;行動盲點會讓我們無法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我們自己的。那你可能會問,我們如何避免這三個盲點,提升自我洞察呢?

作者提到了三個方法,堅持學習、重視外部反饋、養成反思的習慣。這裡重點分享一下,如何養成反思的習慣。當然這并不容易,但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養成将從前的預測與真實的結果做對比的習慣。這其實是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提出的方法,他每次在做出決策時,都會寫下來自己希望發生的事情,然後,一旦結果并不如意,他便會把真實的情況,與當初預測的情況進行比較。這個方法非常簡單,但異常實用。比如你要選擇一份新工作時,你可以将你對新工作的期望寫下來,這不僅代表你的一種預測和期望,而且這個過程,也是你自我思維整理的過程。然後過一段時間後,你再将真實的情況和當時的預測進行對比。這是一種非常最簡單有效地培養自己反思習慣的方法。

好了,今天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真相與錯覺》的三個認識盲點,以及三個提升洞察力的方法,下一篇文章,我們接着介紹這本書的精彩内容,自我意識其實分為内在自我意識和外在自我意識,相較于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更重要。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