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通過網絡查詢找到答案是非常方便的,但是,網絡上的錯誤也是防不勝防,比如輸入今天我們要說的成語“侃侃而談”,就會出現很多以“侃侃而談”為标題的内容:
縱觀這些标題,基本上都是把“侃侃而談”用錯了。
錯誤一:将“侃侃而談”誤用為形容聊天,和娓娓而談(形容談論不倦或說話動聽)混淆。錯誤二:“侃侃而談”在用法上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卻被用成了貶義。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确的運用這一成語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成語大詞典》對這一成語的解釋:
釋義
侃侃: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
理直氣壯,不慌不忙地說話。
然後,需要了解一下這個成語的出處,這一成語出自《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小朋友們看到《論語》想到了誰?孔子!
沒錯,“侃侃而談”的成語故事,就是與孔子有關。
在周朝的時候,有着非常分明的等級制度,其中,在低于諸侯階層的大夫(之前我們在講美輪美奂時說過,這個詞念dà fū)中,又分為兩等,即上大夫和下大夫。
這種等級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春秋時期。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那時候,他的學生很多,據史書記載,孔子共教導了三千多學生。按理說,社會地位應該是很高了。
其實不然,孔子在當時的地位僅僅相當于下大夫。
但是,孔子講究禮數,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朝的禮數,他對不同的人說話時有着不同的舉止和言語。
比如,在平時,他和自己的學生或者是鄰居等交流時,就會顯得溫和,多以傾聽為主,看似不善辭令的樣子;在與祭祀和朝見的場合,雖多有言辭,卻言辭謹慎;在朝廷上,與上大夫說話,他會表現出謙恭的态度,也不怎麼多說話;不過,如果是和下大夫說話,他則是言談毫無顧忌,侃侃而談,顯得從容不迫;但在國君面前,孔子一切都按朝儀去做,小心謹慎,還怕有不妥之處。
簡單地說,孔子在說話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狀态是因人而異,隻有與同自己一樣是下大夫的同僚們說話時,才會理直氣壯且從容不迫。而在與自己的學生說話時,卻會顯得溫和,與等級比自己高的人說話時,會顯得謙恭,由此可見,孔子實際上用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力推“禮數”。
應該說,孔子提倡的禮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即使我們現在來說,也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最後,了解成語的典故,那麼就來看看正确的例句:魯迅《華蓋集·并非閑話》:“偏袒”也在所不免的......這也算人情之常,不足深怪;但當侃侃而談之際,那自然也許流露出來。
鄒韬奮《患難馀生記》第一章:“他好像把法庭看作救亡運動演講大會,回答時侃侃而談。”
茅盾《色盲》:“他想起了那天何教官侃侃而談的戀愛上的新寫實議。”
伍修權《我的曆程》:“他對反動分子能夠唇刀舌劍據理駁斥,對友好人士又長語重心長諄諄善誘,會議上能即席侃侃而談,坐下又能寫一手切中時弊的好文章。”
從正确的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侃侃而談”就是一個褒義詞,大家千萬不要像是網絡上那些用錯的人一樣,将它用成了貶義。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侃侃而談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口若懸河
懸河:瀑布。說話滔滔不絕,像瀑布傾瀉一樣。
形容能說善辯,話語不斷。
這一成語出自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賞譽》,其中一句,“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郭子玄這個人,口才真是好,言語議論如懸河洩水,滔滔流注,永不歇止。
在這裡,我們特别要提出一個辨析:口若懸河的近義詞是滔滔不絕與侃侃而談,但是三者之間也有着不同:
口若懸河,隻指說話多,說個不停;
滔滔不絕,除了形容說話外,還可以形容水不停地流u;
侃侃而談,則是偏重于說話時的從容神态。
反義詞張口結舌
結舌:舌頭想打了結似的不能活動。嘴張着說不出話來。
指理屈詞窮,或因害怕、緊張、恐懼等原因說不出話來。
這個成語出自于,《莊子·秋水》:“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公孫龍聽了這一番話張大着口而不能合攏,舌頭高高擡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可見,張口結舌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啊!
今天的成語“侃侃而談”就說到這裡,這裡要注意一下,“侃侃而談”也可以作“侃侃而言”,隻不過因為說起來不那麼朗朗上口,而不常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