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曆經千年風雨依然屹立,中華民族也将一如既往大步向前,邁入新時代。
前139年,張骞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由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敦煌壁畫·張骞出使西域
司馬遷稱贊張骞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張骞先後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産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産品 。張骞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張骞于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骞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公元前126,匈奴内亂,張骞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骞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骞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骞出使西域這一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曆史意義。張骞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從前139年出發,至前126年歸漢,共曆十三年。張骞出使時帶着100多人,曆經13年後,隻剩下他和堂邑父,還有他的匈奴妻子三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于西域的地理、物産、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張骞回來以後,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後,由于張骞随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于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國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骞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産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張骞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整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就在張骞到達中亞各國1100多年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雙腳,才踏上中國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開往東方的船隊,在張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後,才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啟程。漢武帝開通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最初的想法隻是為了征讨匈奴,開拓大漢疆域。但戰争結束了,被張骞帶到西方的中國絲綢,卻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寶黃金,也沿着這條閃爍着絲綢光芒的道路,湧進西漢首都長安。絲綢之路,一條由開拓者張骞走在最前面的萬裡通途,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連在了一起。
《敦煌壁畫》郵票“出使西域”送别的場景,選自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右半部壁畫,此畫分為三個部分,即“漢武帝甘泉宮拜祭金人”“漢武帝送别張骞”“張骞到大夏國”。第一次是1992年9月15日發行的《敦煌壁畫》郵票第四組第4枚畫面上 “唐·出使西域”圖的局部。第二次是2012年8月1日發行的《絲綢之路》郵票上的小型畫面上,不同的是這次發的《唐·出使西域》全圖。
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命班超出使西域,給西域帶去了先進的生産技術,并從西域帶回了當地的土特産。不僅使東西得以交流,而且也促進了民族的團結。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内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于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随窦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收複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昭君出塞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嫱,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單于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觐天子,并向漢元帝自請為婿。元帝遂選宮女賜予他 。昭君到匈奴後,被封為“甯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征她将給匈奴帶來和平、安甯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峨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着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
根據民間傳說和記載,王昭君被選入宮以後,由于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故意将昭君畫醜,因此沒有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之中。
“昭君出塞”大緻情節是:西漢竟甯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嫱賜呼韓耶單于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複為後單于阏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杜甫《詠懷古迹》:“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溯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公元609年,隋炀帝率領着千軍萬馬後宮嫔妃等浩浩蕩蕩的出了洛陽城直奔河西走廊,沿渭水西行,過扶風,越隴山,到天水郡……一路西行到達甘肅山丹縣附近的焉支山下,舉辦了著名的萬國博覽會,這次博覽會一共括高昌、伊吾、鄯善等共二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使者來參加隋炀帝的萬國博覽會,在這個集會中各國使節争相進獻禮物,隋朝的國威因為這次博覽會而名揚西域。
特邀作者: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 院長周慶富
(圖片來源于搜狐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責編:李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