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種鄉土植物、80多種鳥類,超過500種的昆蟲……在浦江郊野公園的西擴區,有這樣一片世外桃源:在這片“荒野植物園”中,動植物自由生長。
2019年,人稱“蟲哥”的郭陶然在上海郊區租下一塊荒地,17000㎡,租期10年,将這裡修複、養成為一個“荒野植物園”。
暑假裡,這片最接近自然的植物園俨然已經成了生态愛好者和孩子們眼中的“寶藏園區”,肩負着修複生态和科普教育的使命,郭陶然和夥伴們開發出不同的生态課程,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這裡,探尋着課本之外的廣闊天地。
城市“荒野”:關注生物多樣性
“我們覺得,大家對于城市的生物多樣性關注得并不多,上海也沒有一個機構專門地去做這件事情,于是我們就想着自己來做這個工作。”2013年,“城市荒野工作室”成立,當時隻是幾位志同道合年輕人的興趣使然。
創始人郭陶然,自幼酷愛自然,曾飼養栽培動植物近兩千種。讀書時期,他在上海大學創立了“上海大學自然博物協會”的學生社團,并且在上海植物園擔任多年的自然講解員。
自己小時候怎麼“玩”的,也想讓現在的孩子來一起感受。“植物大戰環境”、“趣講自博館”、“趣講動物園”等一系列課程,特别注重對自然生态和生物進化知識的傳播——一到周末,這些好玩有趣的課程吸引了衆多小學員前往。和學科類機構不同,這些能帶着孩子們在“玩”中學的課程讓人耳目一新,“城市荒野工作室”一經“上線”,就受到了各方的關注。
但是,漸漸地,3000平方米的工作室不夠用了。由于場地所限,不同物種、不同生境的研究和實驗難以開展。郭陶然和小夥伴們想着繼續開疆擴土。
經過幾年的實踐和不斷的經驗積累,2019年,他們和浦江郊野公園合作,用17000平方米的林地,開始了生态修複的嘗試,重點保育上海本土的動植物。
這個關注生态修複的“大課堂”,擴容了。
位于浦江郊野公園的上海鄉土生态科普示範基地
“玩”中學:打造科普實景課堂
夏夜,荒野植物園裡熱鬧了起來。在城市荒野工作室的老師帶領下,孩子們在基地裡穿梭,尋找着父輩們小時候再熟悉不過的夜間動物:走到基地的水系邊,側耳傾聽,金線側褶蛙、澤陸蛙、飾紋姬蛙、中華大蟾蜍在愉快地歡唱。還有鳑鲏、青鳉在水中歡快地遊動,偶爾還可以看到耀武揚威的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偶爾聽到幾聲唧—唧—的叫聲,循聲過去,蛻完殼的螽斯及蟋蟀在抖擻着歌喉。深入探索,天牛、鍬甲、獨角仙在吸食着樹汁;蝴蝶、蜻蜓正做着它們的仲夏夜之夢,螞蟻永遠忙忙碌碌,螳螂正在“祈禱”獵物的到來……
數十種夜間動物盡收眼底,奇特的物種及自然現象,不僅給孩子們帶來新奇的體驗,也為前來陪“玩”的父母們找回了童年美好的記憶。
城市生态修複師職業體驗課
倪曉涵今年要升初中了。曾經,她也在周末奔波于學科培訓之中,但是“雙減”之後,她的周末和寒暑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玩”——城市荒野工作室她已經追随了多年。每個節假日和寒暑假,工作室安排的衆多生物科普課程讓她充滿了興趣,并且帶着爸爸媽媽一起學習,沉醉其中。
郭陶然介紹說,從一開始,浦江郊野公園裡的這片“荒野植物園”,就是按照課堂和課程的需求來設計的。
探索:生态教育走出學校走進實地
“在城市裡做生态修複不像保護區,保護區更多的是以保護為主,而城市是與人互動的空間,所以我們的項目一定要結合科普教育、自然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是這一塊地方可以利用起來,另一方面是能讓公衆意識到生态保護的成果和他個人是息息相關的。”從創業之初,他的心中就一直存在這樣的信念。荒野植物園的設立讓課程走進園區,生态修複的場地為課程提供教學的内容素材,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和環境融為一體。
“青蛙王子奇遇記”,是工作室做的青蛙夜間觀察。除開6月到10月夏季最佳觀察期,荒野植物園的設立,讓孩子們可以從4月份繁殖期開始觀察——精心打造的小微濕地給各種蛙類提供不同的生境,成蛙、幼蛙、蝌蚪、卵都可以看得到。“這樣才能保證活動有很好的完成度,才可以作為一個課程對外招募。”郭陶然說,“這就是我們基于生态修複的場地做的特色化标準化的課程。我們的師資以工作室的全職老師為主,個别課程會有兼職老師的參與,不過通過标準化課程的設計和培訓和業務的拓展,以後也會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兼職老師前來授課。”
林下陰生植物群落。
倪曉涵的爸爸說:“孩子們對于這樣的活動始終抱有極大的興趣,參加這類科普活動本身也沒有任何功利的屬性,因為不能考級也不能拿證,但家長和小朋友都非常感興趣。”和學校裡的探索類課程相比,在荒野植物園“學習”更多了一分親近感,因為“用眼睛看和用手去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據了解,已有不少學校開始關注荒野植物園,因為在校長們的理念裡,科普教育已經不再局限于學校圍牆裡。
“我們正積極地與學校合作,提供課程和課題的指導。一方面,學校會到我們基地裡來開展活動,另一方面我們會走進學校,比如有些學校是生态特色主題學校,我們會在學校裡做場地的改造,在小空間内進行生物多樣性的恢複,并且做一些校本教材,學校就可以持續地運用這片場地。”郭陶然說,希望通過這樣的科普活動,讓孩子們在意識上發生轉變,知道我們的城市可以用更加生态更加友好的方式去進行綠化的設計和種植,可以讓人和鄉土的生物一起和諧地生活在這座城市裡,“人們有了這些關注和思考以後,才能真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才會意識到問題所在并積極地去做出改變。”
欄目主編:徐瑞哲
來源:作者:龔潔芸 盛嘉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