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樓棟微整治、空間微改造、景觀微更新,螺蛳殼裡做道場,别有一番新天地。社區空間的顔值與鄰裡關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一個又一個睦鄰社區如雨後春筍般建成,睦鄰早已成為楊浦一張閃亮的名片。
老舊小區紛紛實現“逆生長”;睦鄰項目“打擂台”,“十佳”火熱出爐;“美好社區”行動開啟,跨界合作打造2022年“夢·享·家”項目……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國家安。“楊浦實踐”如何探索将超大城市的創新基層治理推向新高度?
家門口的“會客廳”内,“議題”不斷——螺蛳殼裡做道場,原本的畸零空間成為充滿活力的新舞台
延吉四村小區25号樓門口曾有一片空地,經常有居民搬出凳椅沙發休憩,久而久之,這裡逐漸成了廢舊家具的堆放點。2016年年初,該樓樓組長提出,何不利用空地,安裝新木椅供居民休息?
經初步估算,每家需出30元用于改造。在志願者骨幹的宣傳下,這個建議得到了居民的一緻同意。木椅買來後,居民志願者們自己動手安裝,睦鄰涼亭很快就建了起來,延吉四村小區自治金的收集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自己出錢、自己出力、自己獲益”,居民嘗到了甜頭,自治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又有居民提出,想改造大樓門房,這次每戶需出資300元,大家一緻認可。這一次,居委會也積極發揮作用,除了指導自治外,還幫助該樓居民向街道社區基金會申請了1萬元的自治金。居民們自己動手粉刷牆面、貼上字畫,門房煥然一新,成為大樓的公共“會客廳”,《睦鄰樓組居民公約》《睦鄰樓道議事規則》等規章制度也在這個“會客廳”一一通過。
睦鄰“會客廳”内,很快有了新的“議題”——老舊電梯改造。由于25号樓樓齡近30年,兩部電梯故障頻發。電梯還存在“先天不足”,14層的大樓隻能通到13層,改造電梯曾是樓内居民的長年“奢望”。
有了之前的自治經驗,在居民區黨總支、居委會的引導下,25号樓的自治骨幹、樓組長以及熱心居民組建了電梯換新自治工作小組,召集居民開展了16次聽證會、18次協調會,共同參與了加裝電梯方案的制訂、征詢、資金籌集和選購電梯等過程。第14層的居民在均攤費用的基礎上,每戶又多出資3000元。最終通過“居民自籌 政府補貼 維修基金”的方式,成功改造了大樓的電梯,而且終于讓電梯通到了14層。
螺蛳殼裡做道場,别有一番新天地。延吉新村街道轄區老舊小區集中,近年來,街道着力于社區樓棟微整治、空間微改造、景觀微更新,以“三微治理”為抓手,培育了一批拆解社區難點、消除痛點、打通堵點的自治項目。原本的畸零空間成為充滿活力的新舞台,老舊小區紛紛實現“逆生長”,煥發新活力。
延吉七村的“玫瑰園”和控江路645弄的“青青綠園”,是由自治骨幹帶領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花園改造項目,原本雜亂的草坪如今生機盎然,花園成為一方人氣活躍的公共議事空間;敦化路區塊沿街違法店面整治後,在自治達人的巧手繪制之下,延吉睦鄰“時光印記”躍然牆上……
整棟樓像大家庭,楊浦濱江來了一群“小主人”——從樓道到城市公共空間,睦鄰自治“潤物細無聲”
“唐老師,你有文化,你幫我看看,我們樓組的名字起得好嗎?”“和和美美,哈靈!”
日前,家住金宇名邸小區的範傑來到楊浦區年度“十佳”睦鄰項目終審會現場。當天,15個入圍項目依次登台路演,台下評審點評打分,最終選出“十佳”睦鄰項目。
金宇名邸是商品房小區,建于2007年,戶數多,租戶也多,鄰裡間幾乎無互動,難以管理。為了改善這些問題,2019年,控江路街道推行睦鄰樓組創建,小區2号樓帶頭加入。在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三駕馬車”合力共治下,很快,2021年,全小區實現樓道睦鄰自治。樓道裡,牆面煥然一新,雜物也不見蹤影。“下一步目标,是讓我們每一棟樓都完成樓道更新升級。”
談起睦鄰樓組創建對居民生活的實際改變,範傑笑了。“第一個就是氛圍的改造。大家上班一天都很累了,回來走進樓道,燈光明亮,氣氛溫馨,小小的客廳整潔又漂亮,多開心啊!其次,我感到鄰居們已自發凝聚在一起,更團結了。以前彼此不怎麼認識,現在經過三年的睦鄰建設,大家見面能點點頭、問聲好。有什麼困難,大家協商解決,互幫互助。整棟樓,就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小區内部完成了睦鄰自治,城市的公共空間也需要居民群衆的參與。
在楊浦濱江,就有一支由“小小講解員”組成的濱江紅色宣講團。從秦皇島路碼頭到上海電廠的濱江步道,他們帶着一批又一批遊客,走過了春夏秋冬。這些都是由平涼路街道、大橋街道分别從轄區中小學招募而來的學生志願者。從對濱江曆史不了解的“小豆丁”,成長為優秀的小小講解員,孩子們的蛻變是巨大的。
“有的小朋友第一次來講解時,躲在媽媽背後哭得稀裡嘩啦,怎麼都不肯上台。可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實操後,就變得侃侃而談了。今年,一些孩子還上了學校的開學典禮,現場為同學們講述濱江曆史,比如人人屋的建設、留法勤工儉學的那段過去等。我覺得這能帶動更多孩子發自内心地愛家鄉、愛祖國。因為隻有你懂了,才能愛。”項目負責人張蒨說。
區地區辦副主任徐娅嫣告訴記者,“睦鄰”是楊浦的特色品牌,許多優質案例都發生在基層一線。“一方面,我們想給基層好案例一個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我們也想不斷積累這些案例,為我們以後基層治理的複制和推廣,提供一些借鑒和模闆。”
此次誕生的“十佳”睦鄰項目為:新江灣城街道的“公共收益年年‘漲’”項目;長海路街道的“青年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新模式”項目;平涼路街道、大橋街道聯合推選的“濱江紅色宣講團——小小講解員為濱江代言”項目;四平路街道的“撫順路睦鄰中心‘肆點伴空間’自習室”項目;長白新村街道的“五心、五法破解加梯五難——延東小區批量加裝電梯”項目;延吉新村街道的“老舊車棚批量BOT改造”項目;江浦路街道的“居民衆籌打造的睦鄰客廳”項目;五角場街道的“吾心向黨連民心,黨群驿站彙民情”項目;殷行街道的“黨建引領打造‘健康黨群服務圈’”項目;控江路街道的“睦鄰樓組帶動整個小區‘星火傳遞’”項目。
街道社工站來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跨界合作,讓“夢享家”的“金點子”變成“金鑰匙”
場地不大,意味着創作空間有限,但這對于擅長讓有限空間載體激發無限活力的青年學子來說,可以算是“正中下懷”。
上色、勾線、填充……一個個地标建築躍然眼前。日前,由同濟大學十幾個學科組成的“城市360”空間改造團隊,為遷址不久的延吉新村街道社工站進行牆面彩繪。
作為楊浦首家街道社工站,延吉新村街道社工站積極引入高校智庫力量,培育一批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做強一批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打造一批社會工作服務品牌項目,努力實現服務全覆蓋。
同濟大學“城市360”空間改造團隊就是街道社工站長期合作的高校力量之一。一直以來,這支團隊從社區空間布局問題以及居民的生活需求着手,提高老舊小區的公共服務、公共管理水平,從而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我們以同濟大學諸多優勢學科為依托,聚焦社區規劃、基層治理、黨建共建,輔助城市管理,調動居民自治,發揮社區自身力量對社區進行微更新。同時引入大數據等多項技術,在擴大項目輻射範圍的同時,智能設計系統可随時随地收集居民對社區空間更新的訴求。”團隊指導老師、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團委副書記郭禹辰告訴記者。
“總設計師”——同濟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生陳堯介紹,這次的牆面彩繪選取了上海的兩個地标建築和延吉轄區内的“小世界”商城、延春公園,不僅對延吉居民來說非常親切,而且可以借此展示社區環境的日新月異。
記者了解到,目前,“城市360”空間改造團隊還在延吉社工站成立了一支志願服務隊。召集人同濟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車秋杉表示,未來他們将繼續深入社區改造,讓更多老舊小區中的“空白空間”重獲新生。
根據《睦鄰延吉2030白皮書》,在2020-2030年的規劃中,延吉新村街道提到了将睦鄰中心輻射延伸的設想,即進一步延伸開放性空間,如睦鄰綠地、睦鄰花園、睦鄰廣場等,以促進睦鄰中心的專業化服務和社區動員力向社區各個角落延伸。“社工站的成立,也将在充分發揮轄區内已有睦鄰中心的服務功能和場地功能基礎上,彌補社區共建中年輕人少的短闆,吸引年輕的社團力量加入,一起參與社區治理,讓社工站真正發揮實效成為延吉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延吉新村街道社工站站長李萍表示。
今年8月以來,上海大學也組建了由社會學院牽頭,美術、法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緊密協同的跨學科專家團隊,圍繞包括控江路1197弄在内的多處小區提出了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案,為基層政府和社區破解難題提供多方位支持。
以上的跨界合作是楊浦深化推進基層治理的縮影。近日,楊浦啟動“美好社區”行動,以職能部門、高校資源、媒體視角的跨界合作搭建起賦能平台,打造2022年“夢·享·家”項目。項目計劃推出為期100天的集中行動,将通過街道自薦、區内推薦等方式,遴選出群衆需求突出、矛盾集中的居民區項目,以街道為主體,進行需求調研、互動共商、項目評估,最終設計成果将以路演方式呈現,參與年度治理大賞評選。
記者了解到,首批推出的4個特色項目涵蓋技術賦能、平台搭建、制度創新、專業力量引進等。其中,控江路街道1197弄居民區以需求為導向,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社區管理;四平路街道九州公寓通過“三駕馬車”聯席會議平台,推動社區空間充分利用;長白新村街道安圖居民區邀請社區規劃師加入,着力打造為老愛幼、康養安全的社區;大橋街道月坊居民區則打造“明月議事坊”,激發更多熱心人參與基層治理平台建設。
如今,一個又一個睦鄰社區如雨後春筍般建成,“溫暖、善治、品質、活力”的睦鄰家園新局面也将就此打開。下一步,楊浦将繼續積極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一手抓組織建設不松勁,突出黨建引領,不斷深化“兩個覆蓋”,把更多群衆的“金點子”變成基層治理的“金鑰匙”;一手抓能力建設不懈怠,持續深化拓展居民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雁陣工程”,将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楊浦探索推向新高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