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勵幼兒的好奇心:幼兒的好奇心還表現在自發觀察,動手嘗試,拆卸探究等各種活動。比如有的孩子趴在地上看螞蟻怎樣搬東西,有的把鬧鐘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讓鐘每天走個不停等等。所有這些,不要簡單的說孩子越來越淘氣了,這正是孩子好奇的表現。對此教師不能在言語上、行動上、不自覺的壓抑甚至扼殺幼兒的好奇心。大科學家愛迪生,他在回答别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創造發明的提問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别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探究問題罷了。在愛迪生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他的母親保護和支持他的好奇心應予保護,并熱情的鼓勵、啟發和引導。這樣幼兒的好奇心得到了培養,就會進一步發展成為認知興趣,而濃厚的認知興趣又是孩子求知的“發動機”他與孩子的愉快情感是聯系在一起的,他與一種神奇的力量,能使幼兒樂不知倦地學習、探索、走進知識的殿堂,走進成功的彼岸。
2、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課堂上,老師在教孩子認“4”,那麼“4”像什麼呢?孩子們紛紛回答:“像樹葉、像頭巾、像魚頭、像山峰、像長矛......”最後老師說:我告訴你們吧—像小旗。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根本沒有什麼标準答案,正式培養幼兒創造思維能力絕好的機會,可老師卻硬要孩子向她“看齊”,雖然孩子記住了老師的标準答案,卻又一次給孩子的思維加上了一道禁锢,剛剛引發出來的創造性的火苗又撲滅了。又一個小男孩,面對窗外的風雨雷電,提出了,媽媽,為什麼刮風呀?“為什麼下雨呀?媽媽,為什麼打雷呀?媽媽,為什麼打閃呀?媽媽不耐煩的說:你為什麼這麼煩人呀?我們想一想,以後孩子再碰到問題,必須給幼兒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氣氛。鼓勵幼兒自由的思考,無所顧忌的提出個人的問題和發表個人的見解,敢于标新立異,獨樹一幟。不管孩子提出的問題多麼幼稚可笑,孩子的見解顯得多麼離奇, 教師不應置之不理,或譏笑他們。應該滿腔熱情的對待孩子,然後再用簡單易懂得語言引導孩子正确地分析問題、理解問題。 老師要盡量給孩子提供方便,不要因怕弄壞東西而粗暴制止,要使幼兒的求知欲得到滿足。對待幼兒的好奇心好問行為,一定要采取積極鼓勵的态度,嫌麻煩、責怪、斥責、置之不理都會将幼兒的求知欲扼殺在搖籃中。
3、幼兒的好奇心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作為老師要積極引導。例如,幼兒會經常問這樣的問題:老虎為什麼要吃人?山羊為什麼要吃草?老師告訴他,因為老虎要吃肉,而山羊喜歡吃草。對這樣的答案,幼兒也就滿足了,不在追問了,但我們卻不應就此罷休,應借機引導幼兒觀察虎和羊的牙齒與胃的結構,教幼兒了解粗淺的生物進化的道理。
4、區别對待幼兒的各種提問:幼兒對不同事物産生好奇,提出各類不同的問題, 教師應區别對待,并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解答,但答案必須是實事求是的。對于簡單的問題,應立即回答,回答之後還可以向幼兒反問類似的問題。幫助他們鞏固認識,促使他繼續探索。對于那些因知識水平所限,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可以告訴他們:“我也不知道,我和你一起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但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欲望,還可以教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教學方法。對于那些比較複雜,難以深入淺出的給幼兒解答的問題,比如孩子問:“我是從那裡來的?”應該怎樣回答呢?我覺得可以找機會讓孩子觀察懷孕阿姨的樣子,然後告訴他,你先在媽媽的肚子裡生長九個月,然後生下來,吃媽媽的奶長大的。這種回答要比回避好,更比欺騙孩子說;“你是從地裡刨出來的。”等違背科學的說法要好的多。好奇好問是幼兒的天性。也許有的幼兒根本就缺乏好奇心,提問極少,那就更需要我們去教育和引導。幼兒隻有在豐富多采的環境下,見到某種新鮮事物、新現象時,才會産生好奇心,向成人提出疑問。所以,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不斷變化、豐富多采的環境,讓幼兒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
5、陶行知先生曾對兒童提出六個解放,即解放幼兒的嘴,解放幼兒的眼睛,解放幼兒的手,解放幼兒的大腦,解放幼兒的時間,解放幼兒的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