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釋、道”,其中的這個儒家和道家,都是土生土長,但是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儒家,一直被當作正統的主流思想,而道家,則慢慢衍生出了修仙養生的道教。
所以很多人對道家思想,有一種消極的印象,一提到老子的道德經,大家就會說,道德經講的就是“無為”和“不争”。
老子
“無為”和“不争”,經常被人解釋成與世無争的處世态度,我在網上還讀到過一篇類似于心靈雞湯的内容,把無為和不争,解釋成“凡事放得下”。
甚至還有更讓人驚訝的一種說法,說老子的無為和不争,是以退為進的一種做人的手段,聽上去、就好像是那種教人如何如何有城府有算計的厚黑學。
對于這樣的觀點,至少我是不太認同,當然老子對道德經也沒有過明确的定義和标準的解釋,這也就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發揮和想象的空間。
老子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探讨、道德經裡所講的無為和不争,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我先來說一下我的觀點,不一定正确,如果不對當然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因為我也還在努力地學習和領悟。
我認為“無為”,當然不是什麼都不做,也不是主觀地不作為,如果什麼都不做,人類很快就會滅亡,所以老子所說的“無為”,實際就是指“為”的一種方式,或許,我想,可以把它稱之為:看上去“無為”的一種“為”。
老子
比如水的流動,它永遠順着地球引力的方向、從高到低自然流動,看上去一點也不費力氣,但卻能水滴石穿,所以“無為”,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依道而為”。
就如同順水推舟、因勢利導,看上去就好像什麼都沒有做,實際上卻是最為高效的一種作為,這樣的“無為”,也就決定了不允許我們過度妄為,必須要盡量少做或者不做那些、浪費生命毫無意義的事情。
所以說,無為,是“為”的一種方式,是看上去“無為”的一種“為”,同時,也是這個世界上最為高效的“為”的一種智慧。
道德經
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最後一句,老子說:聖人之道,為而不争,也說明了最終我們還是要為。有人說,為而不争,是一種态度,是一種修養。
但是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另外一種思維,比如說,我們可以把“不争”理解成“為”的一種境界,“為”到最後,就到了“不争”這樣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維度。
老子提倡“不争”,是因為他的實力和境界,已經到了不屑于争、不需要争的層次,所以他騎着青牛西出函谷關,從此消失不見。
老子
這就像一顆參天大樹,他是絕對不會和底下的花花草草去争的,“無為”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成長、讓自己強大;“無為”的終極狀态,就是進入到“不争”的境界。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這句話,一個人隻有真正成長到可以不需要争的、這種境界的時候,他才能超脫于現實世界的各種紛争,因此,真正能讀懂“無為”與“不争”的人,一定是不平凡的。
以上就是我對無為和不争的一些個人理解,當然難免比較膚淺、甚至是錯誤,讓大家見笑,歡迎批評指正,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