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報融媒記者 胡明慧 文 徐報融媒記者 陳豔 攝
大蒜是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農業大鎮大許鎮的傳統強項,而如今,曾經帶動村民脫貧緻富的大蒜産業又找到新的“戰略合作夥伴”——朝天椒。
春夏忙大蒜,秋冬摘辣椒,通過産業結構調整,大許鎮以大蒜 辣椒打造“雙辣”産業,用火辣辣的産業種出紅火火的日子,闖出了一條農業偏遠鄉鎮增收、脫貧、緻富奔小康的發展新路。
家家戶戶在庭院晾曬辣椒,成為火紅一景。
借勢三鄉工程,不造盆景做風景
大許的大蒜産業起步早,全鎮常年種植大蒜面積5萬餘畝,村民以前多采取大蒜輪作玉米、大豆方式種植。但大蒜價格常有周期性波動,玉米、大豆經濟效益又相對不高,使得已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大許大蒜産業,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中,遭遇到畝均收益難以實現持續提升的瓶頸。
如何破局?大許鎮黨委書記張傳明在與一位外來客商的閑聊中,敏銳地發現了一條新路——臨近的山東金鄉,在同樣以大蒜為主導産業的基礎上,探索出一茬大蒜,一茬辣椒的“雙辣”發展模式,實現了富民增收。大許的大蒜品質不輸金鄉,土壤也更适宜種植朝天椒,發展“雙辣”産業,有優勢,行得通。
先思想上破冰,再行動上跟進。鎮黨委、政府組織專門工作團隊赴河南柘城、臨穎,山東金鄉、武城,貴州遵義等地考察朝天椒産業。23個村組織黨員、群衆代表3000餘人到山東金鄉學習大蒜、朝天椒輪作技術。鎮裡還成立了“雙辣”産業發展工作指揮部,由鎮黨委書記擔任政委,政府負責人為總指揮,鎮職能部門和各村書記為成員,辦公室設在鎮農技中心,并制定《關于發展“雙辣”産業的工作意見》,撸起袖子、甩開膀子、開足馬力,全力發展“雙辣”産業。
2019年,大許鎮在6個村首次試種朝天椒500畝。梨園村是首批6個試點村之一,那年30多戶村民試水種植“雙辣”作物,種植面積60多畝,粗略計算,比大蒜輪作玉米、大豆,每畝地能多收入兩三千元。
試水成功,讓大許發展”雙辣”産業的底氣更足。
黨員和群衆代表走進山東金鄉學習考察。
但發展“雙辣”産業,大許要的不是“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盆景,而是“春色滿園關不住”的風景。
為了形成示範帶動作用,鎮裡借勢三鄉工程,引進返鄉能人,帶動村民一起富。
今年,種植大戶李龍标從山東金鄉“轉戰”大許,從劉鹿村流轉了200畝土地,今年種完大蒜,明年接着種辣椒。“一畝大蒜的收入差不多5000元,再加上一季辣椒,每畝還能有五六千元的收益,這樣算下來,效益差不了。今年,我帶頭大規模種植,肯定能帶動更多的人一起種。”李龍标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
為了延鍊、補鍊,加快一二三産業融合,大許鎮提前布局,鼓勵外來資本圍繞“雙辣”産業助力鄉村振興。
後王村返鄉能人張建國從事海帶食品深加工,如今從大許鎮“雙辣”産業的紅火發展中覓到了新商機。在鎮裡的大力支持下,他準備明年上馬辣椒醬生産線,“原料不愁,還能給村裡帶動銷售,提供就業崗位,幹這個事,我覺得能成”。
通過人才下鄉、能人返鄉、資本興鄉,兩年來,大許鎮重點培育一批“雙辣”生産基地、龍頭企業。建立健全适應市場經濟的産業發展機制,摸索出了一條特色化、規模化、綠色化、品牌化、整合化的“雙辣”産業發展之路。江蘇農愛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大蒜出口,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大蒜出口實現逆勢增長,到10月底已完成出口2500萬美元,今年獲批農業産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深化公共空間治理,精準解題出實招
農技幹部和鎮領導了解辣椒收成。
“雙辣”産業發展開了好頭,但要想繼續做大做強,做出品牌,還要在拓展發展空間上有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時有實招。
如何進一步擴大“雙辣”産業規模,大許鎮利用公共空間治理拓寬發展路。
“我們村這次公共空間治理共清理出集體土地525畝,重新發包後已有20.45萬元進入集體賬戶,家底一下子變厚了。”大許鎮闆橋村黨支部書記趙世東提起公共空間治理贊不絕口,“我們還按照鎮裡要求預留了80畝集體土地,用于大蒜和辣椒種植,為‘雙辣’産業發展作好示範,讓土地資源持續帶來效益。”
今年,通過對全鎮23個行政村公共空間的詳細梳理,大許鎮清理出河邊地、自留地、機動地、場地、拾邊地、桑樹地、空閑地共計5600餘畝,拆除違章建築120餘處。各村收回的土地,一部分通過鎮産權交易平台進行公開發包,其餘的由村集體經營,種植“雙辣”作物,村集體集中種植管理銷售,不僅引領示範群衆,也進一步壯大厚實了村集體家底。
騰出來發展的空間,大許“雙辣”産業繼續在“實”字上做文章。
張厚新在田間查看辣椒長勢。
“初種‘雙辣’的第一年,村民種植經驗不足,産量不高,辣椒畝産隻有四五百斤。”大許鎮黨委副書記張厚新告訴記者。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今年大許鎮在太山片區和大許片區設立了兩個“雙辣”産業服務站,提供“雙辣”種植所需的化肥、農藥。鎮政府從金鄉聘來兩名專職農技人員,設立工作站,每周一次現場培訓會,每天田頭地邊現場指導,為種植“雙辣”的村民提供全程技術服務。
“有了農技員的現場指導,今年我種的5畝朝天椒,椒型飽滿,色澤鮮豔,香味醇厚,辣度适中,産量也達到了八九百斤。幹辣椒一斤能賣上7塊多元,一畝地能收入6000餘元。再加上上一季的大蒜,5畝地一年的收成能達到6萬多元,比一茬小麥一茬水稻多了好幾倍。”太山村村民李克偉告訴記者。
在“摸石頭過河”的探索中,大許鎮發展“雙辣”産業始終秉持一條原則——不做表面文章,隻求精準施策。
“去年,鎮裡向所有種植朝天椒的農戶免費提供辣椒苗,鼓勵大家發展‘雙辣’産業。可後來發現,因為種苗不要錢,一些農戶就盡量多種,不僅造成了浪費,還影響了産量。”張厚新告訴記者,今年,鎮裡依然免費提供辣椒苗,隻不過換了另一種方式,“農戶需要朝天椒種子自行育苗的,每畝交50元押金,驗收合格後押金退回,并每畝補助100元育苗費用;農戶需要朝天椒苗子的每畝交100元押金,栽植驗收合格後押金退回。所有押金及補助資金通過農戶的一折通予以兌付。對連片種植超過100畝的地塊或規模種植超過100畝的大戶,每畝另行補助100元的肥料款。對于外地來大許承包土地進行‘雙辣’種植的大戶實行一事一議,最大限度提高農戶種植朝天椒的積極性。”
有了精準幫扶的政策,有了發展的新空間,今年大許鎮23個行政村“雙辣”産業示範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示範點畝均收入達到11000元左右。
農民在地裡采摘辣椒。
瞄準脫貧攻堅,決勝小康謀新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大力發展“雙辣”産業,也帶動大許鎮決勝全面小康,邁出堅定步伐。大許鎮現有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2833戶、8347人,已全部實現脫貧。2020年低收入戶人均純收入14570元,比去年人均增收1900餘元。省定經濟薄弱村房亭村2020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0萬元,“雙辣”産業為兩個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梨園村曾是省定經濟薄弱村,2016年人均年收入隻有六七千元,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的人均年收入更是不足5000元。2019年,村裡率先試種60多畝“雙辣”作物,今年擴大規模至600畝,11個生産隊,300多戶村民,幾乎家家種植“雙辣”作物。
71歲的李為成,幾年前靠着種大蒜,成功脫了貧,去年,他又成為村裡率先試種“雙辣”作物的30來戶村民的其中一個。“去年種了半畝辣椒,收入比種毛豆強多了。所以,今年又種了兩畝,辣椒一畝地的收入差不多能達到六七千元,再加上5畝大蒜的收入,一年地裡能收入4萬多元。明年打算再多種點,日子肯定比現在更好過。”李為成在自家的小院裡,一邊晾曬朝天椒,一邊憧憬着更紅火的好日子。
為了讓“雙辣”産業全面發力,持續帶動村民緻富奔小康,大許鎮通過産業結構調整,不斷謀劃新局——
着力推進種植規模化,根據各村适宜種植朝天椒土地面積的多少做到應種盡種,各村将集體土地統一收回發展“雙辣”産業,小村不少于50畝,中村不少于80畝,大村不少于100畝,同時加快培育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力争通過兩年,培育4個種植面積2000畝的村,建立20個100畝種植方。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種植成本,鎮黨委、政府在大許統戰部門所聯系的新階層人士建議下,向區政府争取政策扶持,銅山區農業農村局支持50餘萬元為各村統一購置了大蒜播種機、收獲機、微耕機、辣椒收獲機等農業機械161台套。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提高抗風險能力。大蒜、辣椒納入政策性保險範圍,對村集體種植的大蒜推廣大蒜價格保險,試點辣椒價格保險,減少重創風險,增加集體收入。
着力推進品質标準化,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優良品種的推廣力度,加快在全鎮實行辣椒套種大蒜模式,重點推廣壯苗培育、配方施肥、化學除草、科學溉水等無公害高産高效栽培增産技術。
着力推進加工精深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有實力的大蒜、辣椒深加工企業,壯大“雙辣”産業集群,積極實施龍頭帶動,加大對骨幹企業在融資、用地、用電等方面的扶持,鼓勵企業開發大蒜、辣椒深加工産品,擴大生産規模,拉長産業鍊條,力争兩年内打造2至3家省級大蒜、辣椒産業化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1萬噸以上,實現總産值兩億元。
着力推進服務體系化,組建“雙辣”生産技術服務專家團,建立“專家團隊 農技指導員 科技示範戶”的農技推廣機制,全面提升冷庫數量與規模,力争用兩年時間,增加冷庫儲藏能力兩萬噸。
着力推進營銷市場化,大力發展大蒜、辣椒物流,鼓勵和引導商貿流通企業、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購銷大戶和農村電商等從事大蒜、辣椒産品流通。建設直采基地和配送中心,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我們正在申請‘銅山辣椒’國家地理商标,未來兩年時間,大許‘雙辣’産業在全鎮種植面積力争達5萬畝,通過發展‘雙辣’産業,鞏固脫貧成果,拓寬農民緻富道路,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徐州市銅山區大許鎮黨委書記張傳明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