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魚鱗瓦周華城

魚鱗瓦周華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9 13:14:02

魚鱗瓦周華城(蓑衣餅文周華誠)1

蓑衣現在難得見了,蓑衣餅還有。

打着雨傘去尋幽訪古,眼前卻都是時尚人,四面也都是摩登景。仿古建築青磚黑瓦,舊時苔痕舊時雨。屋角一叢綠芭蕉,葉上噼噼啪啪落着,還是幾百年前的雨滴。滿街花雨傘。若有人頭戴箬笠,身披蓑衣而來,當可一喜。

杭州有座吳山,老杭州人都叫它城隍山。山上有座城隍廟。隻要不是下雨下雪天,許多人一定要趕個早,去城隍山“耍子兒”。喝茶,打牌,聽大書。

山上的說書人,三十年前是有的。現在沒了。

茶還是要喝。一碗茶,可以喝上一天。

最有名的茶點,是蓑衣餅,也叫酥油餅。吳山上的燒餅攤子,二三百年前就有,經營攤子的人肯定換了一撥又一撥。但是蓑衣餅,居然由這些燒餅攤子繼承和流傳下來了。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有個叫吳敬梓的讀書人路過杭州,遊覽西湖,又在吳山上吃了幾隻蓑衣餅。後來,此人就把蓑衣餅寫進了小說。

在那部叫作《儒林外史》的小說中,主人公馬二先生來到吳山,“打了十二個錢的蓑衣餅吃了”,又吃了兩碗茶。沒吃飽,肚裡仍餓。恰好一個鄉裡人捧着許多燙面薄餅來賣,還挎了一籃煮熟的牛肉。馬二先生買了幾十文錢的餅和牛肉,就在茶桌上盡興一吃。

據說,這是關于蓑衣餅最早的書面記錄。

後來著名吃貨袁枚,也把蓑衣餅寫進了他的食譜《随園食單》之中:

“幹面用冷水調,不可多,揉擀薄後,卷攏再擀薄了,用豬油、白糖鋪勻,再卷攏擀成薄餅,用豬油熯黃。如要鹽的,用蔥椒鹽亦可。”

如此一來,一個餅,這就算有了曆史。然而袁枚的做法,并非是現在的蓑衣餅,更像是攤雞蛋餅。

蓑衣餅為什麼要叫作蓑衣餅,我還是不甚了了。

我在城隍山腳下吃這個餅的時候,我覺得它不太像蓑衣,更像是一頂箬笠。

錐形的箬笠,翻過來就是一個漏鬥:一個不漏的鬥。農人上山下田,常戴箬笠。從山上或地裡返回,路遇山楂、闆栗、烏胖子,便用箬笠翻轉過來,盛一笠的山楂、闆栗、烏胖子,回家給孩子以驚喜。

蓑衣餅層層疊疊,亦如少女們穿的蓬蓬裙。

這餅制好之後,層層疊疊精巧細緻,在油裡炸得酥香金黃。要吃時,店員當場撒上一層細細的糖霜。入口咬之,松酥香脆。加之涼津津的糖霜,甜味沁入味蕾,慢嚼細品之時,滋味果然非同一般。

這是消閑的吃法。非為飽肚。馬二先生自是搞錯了。

偶見1956年的杭州舊報紙,刊登一條新聞,《“吳山第一點”久别重逢》。說的是,“闊别20多年的吳山第一點——吳山酥油餅”,重新在市面出現。

那時候,燒餅攤子,理發挑子,鐵匠鋪子,都已經公私合營。國營飲食公司下了指示,讓這一隻蓑衣餅重現杭城。這在當時,作為一條大喜訊見諸報端,公告全城。20年未能嘗到美味的老客,必是早早趕赴此約:

“一位老教授吃了後連連稱好。他在30年前吃過7個銅錢一隻的吳山酥油餅,以後想吃就買不到了,而現在如願以償。”

寡淡的舌尖,終于又有了一隻餅的酥香與松脆,有了糖霜那甜絲絲與涼津津的美妙感受。味覺,隻會沉睡,從不磨滅。

而今又逾六十年,蓑衣餅還在。

暮春,我撐一把折傘,在吳山腳下的河坊街,冒雨去尋這一隻蓑衣餅。

在我坐于桌前細品蓑衣餅之時,眼前仿佛有一位頭戴箬笠,身披蓑衣的宋朝朋友進得門來。他抖落一身的雨水,坐了,慢慢地喝一壺茶,品一碟蓑衣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