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80年代的鋤禾日當午詩名

80年代的鋤禾日當午詩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2 20:01:16

80年代的鋤禾日當午詩名?作者:老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80年代的鋤禾日當午詩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80年代的鋤禾日當午詩名(鋤禾日當午之詩)1

80年代的鋤禾日當午詩名

作者:老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武林高手和農夫的關系”

五月的到來,在廣闊的農村,農民早已在田間忙碌。實際上,清明一過,溫度升高,即迎來種植莊稼的好時節。

哪怕已經過去幾千年,中國文化還是主要表現為農耕文化。一個隐性的例子就是,金庸武俠世界裡的高手,一般都是年邁之人,這與西方世界的傳說完全相反,在他們那裡,英雄常是體格壯碩的青少年。

金庸的江湖是反常識的,俗話說“人老不以筋骨為能”,但我們卻能坦然地接受。按照金庸的邏輯,習武如同種地,年齡越大,經驗也愈老道。的确,老農民比少壯的農夫,更加有經驗。

江湖,典型的農耕文化思維之産物。

農耕文化更顯著的例子是,“憫農情懷”的源遠流長。

無論西方或者東方,在文明的萌發階段,精英不出,人民群衆是生活的作者。民衆悲憫的對象,竟是他們自己。

《詩經》就是老百姓的傑作。孔子有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怨”字該作何解,孔安國是孔子十世孫,他解釋說,“怨刺上政。”

《詩經》中有批評政治,體察下情的作用。“下情”所指,當然就是最辛苦,且占大多數的奴隸。

《詩經》中有一首《七月》,如此描述他們的日常: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獲,十月隕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缵武功,言私其豵,獻豣于公。

《七月》是西周初年奴隸所作的詩歌。四五月份的光景,花朵抽穗,知了陣鳴,八月田間收獲,農事既畢,他們又要為統治者獵取野獸。

奴隸辛苦打獵,為公子作過冬的裘衣,除此之外,射殺到大的野獸,也要盡數交給貴族,統治者不屑的小獸,才可能歸獵者私有。

與後世的農民相比,那時的奴隸竟算是幸福的。東漢末年,天下割據,亂世造就英雄,百姓卻淪為炮灰。彼時的世界,是何等模樣?曹操客觀白描道:“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

除曹丞相之詩,還有一首《桓帝初天下童謠》,言盡百姓的苦楚: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

丈人何在西擊胡。

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田地荒蕪,僅有婦女在那裡收割,官家不僅要糧,他們還要征收壯丁。

作為對比,打獵射狐的奴隸,活得雖然辛苦些,最起碼生命能得到保全。

“百姓忙着種地,官府忙着收租”

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并不乏絕倫的詩人,他們卻不怎麼熱衷,寫作純粹的“憫農”之詩。

社會的精英,閱盡人生百态,絕少關注田間地頭的農夫。農夫沒有文化,偶然也能說出押韻的句子,民諺就是農民的詩歌。

民諺俏皮、粗鄙卻很講道理。“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仲春時節開始,農民早早關注起,田壟間的動态。

有些民諺也極具詩意,農夫的才思,未必比文人差。譬如那句“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争妍”,細雨,暖陽,飛絮,豔花,紛紛揚揚,星星點點,就像一幅生動的畫卷。

春種是歡喜的季節,秋收也應當充滿生機。就如李紳詩作中所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詩歌的前兩句,隻能算是破題,後兩句才表達出,詩人真正的意圖: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中晚唐時期,憫農詩作走向了鼎盛。與李紳同時代的白居易,寫過太多悲憫農夫的詩歌。流傳後世的《觀刈麥》,即是從眼下的四、五月份開始寫起: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徐徐的夜風,漸黃的麥田,媳婦箪食壺漿,小夥汗流浃背,一家老少辛苦整年,換來些什麼?

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身為一個農民,最大的心願,無外乎五谷豐登;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勞動成果被官府悉數收走。

糧食金燦燦,官兵惡歆歆,果實累累,饑腸辘辘,多麼強烈的對比呵。

周朝的奴隸主,大漢的天子,盛唐的皇帝,竟然是同一副德行,他們甚至懶得動心思,兩千年過去了,還是用一樣的方式,掠奪農民的糧食。

農民整日忙碌,官府其實也沒閑着,他們一面算計,一邊忙着修繕糧倉。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一個“未”字,一個“已”字,将官家貪婪的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

“一個有人情味的憫農詩人”

客觀地說,所謂的“憫農詩”,在古詩序列中,占據的比例并不大。

古往今來的憫農詩作,最著名的一首,非李紳的《古風》(或曰《憫農》)莫屬。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的詩作,不一其詞,不拘一格,皆是盡興抒發所思所感。他晚年整理的詩集名曰《追昔遊集》,詩如其名,李紳詩作,主要便是“追昔遊”。

總之,他是個很念舊的人。

關于他的念舊,還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故事既不勵志,也毫無波瀾,隻因為兩首不出名的小詩,卻帶出點點的溫情。

很多年之前,李紳年紀尚小,有個叫郭鄖的詩人,去看望他的哥哥,并留下一首小詩。

蘭陵士女滿晴川,郊外紛紛拜古埏。

萬井人家初禁火,九原松柏自生煙。

人間後事非前事,鏡裡今年老去年。

介子終知祿不及,王孫誰複更相憐?

彼時的李紳,尚不能作文,他隻是默默地記下整首詩歌。

人間後事,鏡中經年,李紳漸漸長大,哥哥卻也亡故。

某一個四月份,他來到建元古寺。眼見松扉竹院,地甚疏通,寺院的小路通向郊外——那裡也是鄉鄰掃墓、踏青的必經之所,又過去一個清明時節。

觸景而生情,那首詩歌也蓦然來到心頭,李紳懷念起哥哥,也想起了郭鄖,他于是作《和郭鄖》之詩:

江城物候傷心地,遠寺經過禁火辰。

芳草垅邊回首客,野花叢裡斷腸人。

紫荊繁豔空門晝,紅藥深開古殿春。

歎息光陰催白發,莫悲風月獨霑巾。

李紳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據《追昔遊集》記載,李紳“歎逝傷時,發于凄情而作”。他也是經曆過宦海沉浮之人,必然少不得傷感,也不缺乏離情。

李紳對舊交的思念,情真而意切,我願意相信,他對農民的憐憫,同樣是真實而深刻。

“兩位詩友和一樁冤假錯案”

一些野史筆記卻記錄了,李紳“漸次豪奢”的生活。據說,他做官之後,對百姓疾苦,愈發漠視,自身的生活,卻奢侈糜爛。譬如,李紳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甚至上千貫錢。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劉禹錫,到他家中做客,看到色藝雙絕的姬妾,感慨良多,于是作《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劉禹錫以憤怒的筆觸,寫下這首詩歌。高髻雲鬟、春風一曲,在李司空家裡,是最尋常的光景,而我劉禹錫呢,難以适應,如坐針氈,肝腸摧斷!

後世之人,都有了上當受騙之感覺,全沒想到,李紳竟是這路貨色,發迹便忘本心,憫農詩人最不憫農!

諸位詩友,哪怕是在今天,您搜索李紳的姓名,關于他的劣迹,亦然不絕于網絡。

李紳的私人生活,筆者不便多言,他官至宰相,說句極不恰當的話,在那個時代,以他的品階而言,奢靡些也無可厚非。

至于李紳為官嚴苛,那其實是他的行事風格。風格不等于人品。

李紳官至節度使之職,去世之後,國家追封其谥号“文肅”,唐王朝總體上,肯定了他的功績。

野史筆記的記載,既不能證其真,也不易駁其僞,好在劉禹錫的詩作,卻能夠考證。筆者看了冗長枯燥的資料,直接說出結論吧:

劉禹錫之詩,大概作于公元828年,此時的李紳在外為官,未曾歸京,李紳絕不可能請他吃飯;其二,李紳雖曾拜相,擔任過門下侍郎等職,卻從未進位為司空。

綜上所述,把“司空見慣渾閑事”的惡名,安放到李紳的身上,毫無疑問,就是一樁冤假錯案。

我們的公衆号加為嚴謹,最起碼不會人雲亦雲。老談的結論是,李紳或許沒有《古風》中的悲憫高潔,他也絕不是忘恩負義的勢利小人。

舊事終究成為故事,追昔也會變為念舊,這一切是李紳不能左右的,但臭名也罷,盛名也罷,不過是虛名而已。

何止李紳,今天的你我,也應把事情看淡,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五月已至,果然又是個好時節呢。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别無長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