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化傳統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嶽麓宣言》提出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語言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交流進步。在今天,除了體現文化交流意義上的多樣性,語言的個性化和特殊性還能使之在不同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原文 :《語言多樣性與文化多元化相輔相成》
作者 |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趙家棟
圖片 | 網絡
“文化多樣性”指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它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産表達、弘揚和傳承方式的多樣性上,也體現在藝術創造、生産、傳播、銷售和消費方式的多樣性上。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嶽麓宣言》号召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語言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語言多樣性與文化多元化
語言是從話語中抽象出來的一套語音、語法、詞彙規則,而話語則是根據這些規則“生産”出來的“産品”。這就是語言的共性。語言的個性指的是由于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曆史發展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話語和表達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有機組成部分,文明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語言的多樣性。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和北方方言為基礎,提煉多種方言後形成的結晶,而方言是漢語的地方變體。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内,方言具有增進親情、鄉情,提升歸屬感的作用。我們認為對普通話一定要大力推廣,但也要保持學習與使用方言,讓其繼續發揮獨特作用。
多元化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文化多樣性又不同于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樣性着眼于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化内容的差異、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而文化多元化着眼于文化的來源和性質,各種文化性質上的差異就是在多元的意義上理解的差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各民族在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博采衆長,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而形成以本民族文化為主,外來文化為輔的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文化格局。
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文化資源,是孕育文化的土壤。語言的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前提和内容,文化多樣性是多元文化存在的前提和重要基礎。語言的多樣性是人類文學藝術形式多樣性的源泉。不同時代盛行的不同文學樣式體現了不同時代文化背景與語言使用習慣。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從曆時的角度概括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傑出成果。不同的國家依據各自語言特色與社會文化背景,發展出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不同的主題與風格。語言的多樣性也是民俗文化、地方文藝形成和得以傳承的重要保障。比如,春節的民俗習慣被國務院正式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對仗工整的春聯,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語言多樣性與文化多元化的層級關系
語言的多樣性與文化多元化密切相關。首先,不同語系、不同語族的語言具有多樣性。同一曆史時期的不同語言會受到其所處環境的影響,産生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以文藝複興時期為例,歐洲流行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十四行詩。用不同語言創作的十四行詩在結構形式上不盡相同。如用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創作的詩,偏重元音的長短;用德語、英語創作的詩,則更偏重語音的輕重交替。而同一時期的中國正處于明末清初階段,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市民階層逐步擴大,“俗文化”盛行,文學作品的語言逐漸通俗化。
其次,同一語系、不同語族内部親屬語言具有多樣性。以漢藏語系為例,中國的學者認為這個語系至少包含漢語語族、苗瑤語族、壯侗語族等共計約400種語言。漢藏語系内的語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其下的各個語族各有差異。
再者,同一語言内部的不同方言具有多樣性,地域方言差異也是語言多樣性的表現形式。我國有七大方言區,各方言區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差異較大。以吳語為例:語音方面,吳方言繼承了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系統,保留了濁音與尖團音,平上去入四類聲調俱存,繼承了中古漢語整齊的四聲八調。因此,吳語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
最後,同一語言内部的社會領域語言具有多樣性。相同事物在不同社會階級中的不同表達是語言多樣性的表現。如在古代,同樣是表達“死亡”義,帝王之死稱為“崩”,諸侯之死稱為“薨”,大夫之死稱為“卒”,士之死稱為“不祿”,庶民之死才是“死”。“死”的不同表達方式體現了古時詞彙具有階級上的差異。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39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語言文化傳統保護 |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漢語承載力
語言資源庫建設:助力語言演化研究 | 社會科學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