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老上海人出來能回上海嗎

老上海人出來能回上海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00:05:17

老上海人出來能回上海嗎?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應當構建怎樣的城鄉融合發展與治理模式?,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老上海人出來能回上海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老上海人出來能回上海嗎(上海郊區人二十年未變的)1

老上海人出來能回上海嗎

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應當構建怎樣的城鄉融合發展與治理模式?

10月30日至31日,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場專題論壇之一“都市鄉村:數字傳播與城市治理”,在上海奉賢新城東方美谷舉行。與會專家們相聚在金海湖畔,共同探讨城鄉融合趨勢下的數字傳播與城市治理。

精細化需恰到好處

假如把城市看作是有機生命體,不同于過去規模化的大拆大建,如今它們正走向小規模、漸進式的更新道路。

“客觀來講,這樣的模式将在城市生命周期中占據更長的時間。”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院長伍江認為,相應的,城市更新也正面臨着越來越複雜的問題。

比如相關主體更為多元,過去隻存在政府、開發商及利益相關部門,如今這塊土地上所有人民都與它息息相關;城市更新活動不可能讓城市局部停頓下來,而要在運轉過程中同步完成。

“城市的核心是為了人民,精細化需要恰到好處,不能因為過度的治理,讓其失去本來的活力。”伍江表示,具體到每個老百姓身上,就是他們能夠體會到煙火氣、市井味。

在探讨城市治理的過程中,專家們不約而同地提及“數字媒介”所要扮演的角色。他們認為,數字技術在城市當中廣泛應用,徹底改變了原來社會組織的方式,以及城市治理的模式,政府也在迎接這樣的挑戰。

複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玮指出,數字技術在中國本土化發展面臨一些現實問題。比如數字時代有連接,但是無溝通,達成共識非常有限等。“我們要用媒介,更重要的是數字媒介,構建中國本土化的、也可以和世界對話的數字城市共同體。”

“去上海”背後的課題

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張文明一直從事上海郊區的農村研究。他注意到,郊區的人們如果要去市區,會說“去上海”。二十年來,這一說法始終沒有改變。

看似平常的習慣用語,卻是擺在城市面前的大課題——如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真正的融合發展?

在與會人士看來,首先要明确鄉村的功能定位。對于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來說,鄉村是稀缺資源,是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載地,也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争力的戰略空間。大都市的功能輻射,能夠成為鄉村發展的外部要素,而鄉村自身的土地、人力資源、生态等等内部要素,也在促進其發展,并服務于大都市地區。

近年來,圍繞着鄉村振興,上海進行了諸多嘗試,比如推進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彭震偉将首批九個試點鄉村歸納為三種類型,第一:通過适度規模化種植和養殖,同時延長産業鍊條,提升集體經濟水平,比如園藝村黃楊種植以及趙橋村桃樹種植;第二,盤活用地資源,股份化改造,介入現代經濟增長,提升集體經濟收入。比如黃橋村産村融合發展;第三,依托特色資源,導入新興産業,實現産業融合發展。比如水庫村“東方羊角村”、塘灣村“母嬰康陽村”等等。

專家們指出,鄉村振興,離不開數字興農、科技興農,也離不開生态興農、産業興農。因此,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智能産業布局,推動智慧農業快速發展。

“我們積極參加農業農村一張圖空間用地數據采集,繪制了1.2萬公裡的村主路、支路以及沿線1萬座橋梁,填補了地圖空白。推進村内道路建設管護,推動解決村内道路管理,實現傳統基礎設施向數字化轉型。”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馬韌在會上表示。

用“新城指數”做“體檢”

在2021年世界城市日,聯合國人居署、中國住建部和上海市政府聯合發布全球城市監測框架——上海應用指數(簡稱“上海指數”)。今年這一步又再向前,推動“新城可持續發展指數”問世。

它基于“上海指數”的整體架構,以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從社會、經濟、環境等不同領域,職住平衡、生态宜居、産業能級等多個方面,遴選出50個核心指标,并重點聚焦上海各新城首批經驗案例和做法。

該指數不僅會對上海五個新城的發展,進行追蹤性數據采集和趨勢研判,還會将指數評估的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長三角、中國以及全球,從而實現其本土化和國際化應用。

“五個新城規劃完成後,在未來的10至15年内需要核心的抓手。”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指出,比如奉賢有很多小而美的項目,上海之魚、數據江海等等,它們是分散的珍珠,需要用一根紅線串聯起來,變成值錢的項鍊。“以後每年用‘新城可持續發展指數’做新城發展的‘體檢’,一年一小檢,三五年一大檢,新城預期達到的目标就會逐漸展現出來。”

關于新城的發展,在場專家将人的流動性視為重點,也就是關聯到區域發展老生常談的問題——留住年輕人。

根據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的數據,新城人口年輕化的特征明顯,勞動年齡段(15至59歲)人口占七成以上,顯著高于所在區及全市水平。

張文明以日本東京為例,談到了對于新城發展的啟示。“1960年至1980年,日本處于郊區化的進程,它做的所有事情我們今天都在做,比如建設田園都市、幸福新城、城市副中心等等。到了1980年,由于制造業外移以及年輕人流行極簡生活方式,東京郊區的新城人口逐漸減少。”

這樣的趨勢,為新城建設留下思考:面對流動性很大的年輕人,如何去吸引他們真正留下來?

欄目主編:陳玺撼 題圖來源:孟雨涵 攝

來源:作者:束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