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洩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許多家長因害怕藥物的副作用,越來越多地傾向于中醫外治法,症狀輕、單純性的洩瀉可以選擇小兒推拿手法。那麼,該如何操作呢?
1、常用推拿手法
推拿治療小兒洩瀉,一般選用推脾經、推大腸經、摩腹、揉臍、揉龜尾的方法。
推脾經:脾經位于拇指末節羅紋面。循拇指外側緣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脾經;從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脾經。一般操作約300次。
推大腸經:大腸經位于食指外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的一直線。由食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為補法,相反方向直推為清法,一般操作約300次。
摩腹:即是用手掌面在小兒腹部做逆時針、環形摩動,操作約5分鐘。
揉臍:用拇指、食指、中指抓住孩子肚臍部的皮膚,輕揉并輕抖5分鐘。
揉龜尾:用拇指揉小兒尾椎骨端,操作約100次。
2、辨證選擇效顯著
選擇何種推拿手法,要依據洩瀉的不同症狀以及舌苔等的表現。
夏秋之際,孩子洩瀉多排便勢急,量多、次數頻,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氣味穢臭,舌紅苔黃膩,屬于濕熱瀉。可選用清脾經、清大腸、揉龜尾的方法,加用清胃經、清小腸100次,即沿大魚際赤白肉際處,以及小指外側緣,從指尖向指根直推。
清胃經
若孩子受涼後出現洩瀉,表現為大便清稀、夾有泡沫、無明顯臭味,或伴有發熱、鼻塞、流鼻涕、咳嗽、舌淡苔白,屬于風寒瀉。可選用補脾經、補大腸、揉臍、揉龜尾的方法,加用揉外勞宮穴(位于手背,食指、中指對應的掌骨間凹陷處),操作約50次;加用推上七節骨,即用拇指側面從小兒尾椎向上推,直推到腰部,以皮膚發熱為适度。
揉外勞宮穴
若因哺乳不當或進食生冷,或吃了不熟、不衛生的食物後出現洩瀉,表現為大便稀,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或奶瓣,氣味酸臭、腹痛、瀉後痛減,或嘔吐而不欲進食,舌苔白膩或微黃,屬于傷食瀉。可清脾經、清大腸、摩腹、揉龜尾,加用揉闆門穴(大魚際平面)、揉中脘穴(臍直上4寸)各50次。
若體質虛弱、消化功能差的孩子出現洩瀉,表現為吃後不久即瀉,面黃體瘦、精神不佳、舌淡苔白,屬于脾虛瀉。可選擇補脾經、補大腸、摩腹、揉臍、揉龜尾、推上七節骨的方法,加用捏脊法。
(提醒:重症、難治患兒仍需去醫院進行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