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02:58:24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後的是對父母剝奪孩子童年的批判)1

剛過完六一兒童節,看到朋友圈的“寶媽“們發着各種曬娃的信息。

寶媽A說“今天的六一正好趕上周末,終于可以帶兒子出去玩了”于是晚上附上一張全家人去遊樂場的照片

寶媽B說“寶貝,你六歲了,祝你節日快樂,今天媽媽加班,但是媽媽永遠愛你,晚上有驚喜哦“于是晚上又補發一條朋友圈,附上孩子抱着禮物的照片

寶媽C說“娃兒,還在奮戰中”附上一張孩子坐在電腦前上網課的照片

記得小時候的六一兒童節上午,穿着漂亮的衣服參加完學校的演出,下午爸爸媽媽都會帶着我去遊樂場裡玩兒,一玩就是一天。

如今,我已是名培訓機構的老師,而每逢六一,機構的課孩子都爆滿,家長說,平時孩子的課太忙了,隻能利用節日放假時,孩子有時間,我也有空帶他過來學習。

這次六一,你們和孩子是怎麼過的呢?

作為一個老師,解析一首《童年》,送給“家長”們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後的是對父母剝奪孩子童年的批判)2

01一首歌,一代人的回憶

《童年》的詞、曲都是羅大佑所做。從79年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是作品的涵蓋性極強,幾乎不存在任何時代局限,流傳在每個心中有童年,懷有童心的人中間。讓我們一起解析一下童年的歌詞和曲式

1、《童年》的歌詞解析:

第一段:首先勾勒出一幅校園課堂上的畫面,相信每個人聽到都會有共鳴,因為再好的學生也有走神的時候,歌曲不是抓住學習和大人們期待的樣子去展開,而是牢牢的把握住孩子的心理,把孩子喜歡自由的純真的童心寫的晶瑩剔透。

第二段:信息量陡然增大,從日常生活的休閑、到課間的娛樂,到孩子青澀的心事,輕巧的筆觸不生硬,但也不膚淺,輕易喚起了人們對童年記憶的認同感

第三段:内容看似抽象,但其實更好的寫出了人豐富的内心世界,雖然不像寫實文章那麼立體,但是給人更大的想象空間,幻想、希望、還有了孤單,這種過渡到成熟必經的特殊而又複雜的感情,孩子不在是老師、家長眼裡無憂無慮、沒心沒肺,他們有自己的心事,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天地,這其中包括了青春期的些許心裡特征,所以跨度大大增加了。

第四段:一幅很明亮的田園景象,明媚的色調,正是孩子内心的主色調,雖然他們内心有了小小陰暗的角落,最後羅大佑把感情放在了“盼望”這兩個字上,這很“巧妙”,這是孩子的盼望也是家長的盼望,這個時候把受衆群得到了同一,把歌曲的視野和思路徹底打開了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後的是對父母剝奪孩子童年的批判)3

2、歌曲《童年》的歌曲的解析

《童年》歡快的節奏,讓成年人回想起過往的童年,其中的歌詞也頗為貼切,而那段口哨,更是讓成為衆多懷舊小青年懷舊的方式。

這首作品的曲式是:一段式的結構。節奏是4/4拍,分四段。曲調輕巧,不扭捏做作。朗朗上口的歌詞,平實有趣。是那種寫真一派。

在聽到歌曲的一瞬間,我們的前面似乎敞開了一扇,通往童年的大門,綠蔭、草地、藍天以及夏日午後帶着青草蔥茏的懶散,帆布包裡裝着什麼呢?可能就是——童年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後的是對父母剝奪孩子童年的批判)4

02《童年》背後的“批判”意義

音樂家的藝術不在于直接描繪形象,而在于把心靈置于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裡創造的情緒中去。——盧梭

1982年,羅大佑發行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打破當時流行的民歌曲風,帶領台灣流行音樂走向毫無前例的批判與省思風潮

絕大部分人認為《童年》是一首描寫童年純真的一首歌,其實,這首歌是羅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來就是一首批判歌曲。

1、《童年》的創作背景,它是羅大佑寫的批判歌曲前奏

《童年》是電視劇《走過夏季》的片尾曲,由羅大佑作詞作曲,張艾嘉演唱,收錄在1982年發行的《知乎者也》專輯中。1994年該歌曲所在的專輯獲“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2009年,羅大佑憑借該歌曲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童年》這首歌是羅大佑之前在醫科大學讀書時寫的。歌曲總共有四段,他每年寫一段,耗費了四年的時間

但羅大佑寫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東西。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标志,但表面上看此歌曲是描寫童年純真的一首歌,但其實他是羅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他批判了成人,剝奪了孩子們享受童年的權利

此歌背後隐藏的的目的,能夠讓人迅速回到童年,而不剝奪下一代的童年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後的是對父母剝奪孩子童年的批判)5

2、孩子們童年的現狀,引起父母的反思

回到六一那天,我朋友圈的“寶媽”們的曬照情景。

寶媽A,趕上六一假期正好在周末,不用上班,能帶兒子出去玩。這算是好的

寶媽B呢,很不巧趕上加班,也沒法陪孩子,但是儀式感還是有的,晚上準備了禮物

而寶媽C呢,發一張孩子還是上線上課的照片,不禁,讓人感到心酸。

如今,孩子們周一至周五上課,周六日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前段時間,我的小精品班,課間休息時間裡,幾個孩子在聊天,其中有個孩子說”我最讨厭過周末,比平時上學還累,早上騎馬,下午英語,晚上趕去上聲樂,周日········

聽到這些話,我感覺好心酸,想想我小時候,像他們這麼大時,我天天還在玩泥巴呢,興趣班也選的是我自己喜歡的。而如今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相比,負擔真的重的多。

家長們,有真正問過報的這麼多補習班和興趣班有幾個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呢?一直在呼籲給孩子“減負”,而現狀是越減越“重”

我們需要,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後的是對父母剝奪孩子童年的批判)6

03如何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

運用“用戶思維”去了解孩子的正在需求,運用“極簡主義”法則為孩子的“課外班”斷舍離,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

1、運用“用戶思維”,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a、什麼是“用戶思維”呢?

什麼是“用戶思維用戶思維的概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羅伯特·勞特朋教授所提出來。所謂用戶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以用戶為中心”, 了解客戶的各種個性化、細分化需求,提供針對性的産品和服務,真正做到“用戶至上”。

換句話來說,就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思維。

所以,把“用戶思維”運用到孩子身上,我們作為“産品經理”,站在孩子角度思考,用孩子的語言表述孩子關注的需求,幫助孩子進行思考和判斷,從而讓孩子能快速獲取自己所需的過程

b、如何用“用戶思維”去了解孩子的需求

《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樂說過:學會正确地傾聽孩子的心聲,運用合理的方法應對,才能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系。

當我們想讓孩子做一件事,試圖進行說教,滔滔不絕地講道理時,我們是以自己為核心的,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把孩子當成我們的“客戶”呢,我們是不是就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滔滔不絕的講道理了

舉例:

第一種:

如果你想給孩子報個跆拳道班,孩子說不想學。你說,你看看誰誰誰家的孩子都在學跆拳道,你怎麼就不學,而且你的體質又不好,學學多好

如果用“用戶思維”來溝通

第二種:

當孩子回答說不想學的時候,你接着再問,寶貝,為什麼不想學呢?孩子說:我的課已經很多了。了解到孩子是因為怕課多了,就沒有休息時間以後。你就可以問他,現在給你學的這些興趣班裡面,哪個是你最不喜歡的呢?孩子答:美術。你就可以讓他在美術和跆拳道裡面進行選擇

運用“用戶思維”能獲取到孩子的真正需求,知道他想喜歡什麼,想幹什麼。家長和老師隻需要給出正确的引導,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主能力,又能通過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發掘出孩子身上更多潛質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後的是對父母剝奪孩子童年的批判)7

2、運用“極簡主義”法則,來“斷舍離”孩子的課外班

a、什麼是“極簡主義”法則

“極簡主義“是生活及藝術的一種風格,本意在于極力追求簡約,并且拒絕違反這一形态的任何事物。

在暢銷書《極簡生活》裡,作者有川真由美提出,極簡生活有三大原則:不添置、大膽仍、巧收納

b、如何運用“極簡主義”法則來“斷舍離”孩子的課外班呢

如果用在孩子的“課外班”上,我們可以“扔掉”孩子最不喜歡的那個興趣班,不要增加不必要的課外班,把時間大部分投入在孩子最有興趣的事情上去。

比如,孩子現在有英語、聲樂、舞蹈、鋼琴、奧數五個課外班。你先算算孩子除了上學以外,可以添置幾門課外班,原則:需要留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如果是五個,接下來就不要給他添置新的了。

再看看那些是需要他必須學的,比喻說英語現在很多孩子很早就開始學習英語來,而且早早建立英語發音對孩子以後英語成績有幫助,那英語課就是必不可少的,聲樂和舞蹈和鋼琴都屬于藝術你征求孩子的意見,扔掉孩子最不喜歡的那個。

如果實在需要再添置一門,就從現有的興趣班舍去一門,永遠保持隻有五個興趣班。讓孩子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如果看到孩子對某一門特别感興趣,就全力支持他。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隻有孩子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才能喜歡去做,而且會做的更好

運用“極簡主義”法則,不僅可以為孩子“減負”,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孩子最擅長且感興趣的事情上去

童年歌曲創作背景及簡單意義介紹(解析歌曲童年隐藏在背後的是對父母剝奪孩子童年的批判)8

寫到最後:

我打開播放器,再次播放“童年”這首歌,如今,再聽到這首歌,不禁讓人有些酸楚,有些感觸,更懷念那時青澀的時光、流失的歲月,以及懵懂的“童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