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醫生,經常會被親朋好友或者病人問道,“我胳膊被玻璃劃傷了,要不要打破傷風啊”,“大夫,我手被釘子刺破了,給我打破傷風吧”。破傷風,大家耳熟能詳。那麼,破傷風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就以此文深入了解下破傷風。
破傷風是什麼
破傷風(tetanus)常和創傷相關聯,由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通過傷口侵入人體,在厭氧環境中繁殖并産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續強直性收縮和陣發性痙攣為特征的急性特異性中毒性疾病。全球報告破傷風病例預估100萬例,死亡人數在30-50萬例,其中大部分來自于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占了78.69%。破傷風分為新生兒破傷風和非新生兒破傷風,随着新生兒百白破疫苗的全面接種,我國已于2012年消除了新生兒破傷風,但非新生兒破傷風仍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非新生兒破傷風(Non-Neonatal Tetanus)是指年齡超過28天,因破傷風梭狀芽胞杆菌通過皮膚或黏膜破口侵入人體,在厭氧環境中繁殖并産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續強直性收縮和陣發性痙攣為特征的急性、特異性、中毒性疾病。重症患者可發生喉痙攣、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在無醫療幹預的情況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經過積極的綜合治療,全球範圍病死率仍為30%~50%,是一種極為嚴重的潛在緻命性疾病。
發病機制
破傷風梭菌是一種專性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可存在于土壤、灰塵、人或哺乳動物糞便等介質中,此菌對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可以耐煮沸,在幹燥的介質中可存活數年,在100℃持續1小時才可被完全破壞。
破傷風梭菌
開放性傷口污染破傷風梭菌的污染率很高,但是發病率低,隻占污染者的1%-2%,這就說明破傷風發病必須具備特定的條件:缺氧環境。在缺氧的環境中,破傷風梭菌的芽孢迅速發育為增殖體,并快速繁殖,産生大量的外毒素—痙攣毒素、溶血毒素,其中痙攣毒素是其主要的緻病毒素。菌體及外毒素在傷口局部并不引起明顯的病理改變,傷口一般無明顯“紅腫熱痛”急性炎症表現,甚至可能愈合,但痙攣毒素作為一種神經毒素,可吸收至脊髓、腦幹等處,與聯絡神經細胞的突觸相結合,進而抑制突觸釋放抑制性傳遞介質,因此,下遊的運動神經元失去中樞的抑制而興奮性增強,緻使随意肌緊張與持續性痙攣。另外,破傷風毒素還可以阻斷脊髓對交感神經的抑制,緻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體溫升高、大汗等。
臨床表現
感染破傷風後多數有潛伏期,通常3天-21天(中位數7天),個别短至1-2天或者半年以上,97%在30天以内;越接近中樞神經系統,潛伏期越短,越遠離中樞神經系統,潛伏期越長。潛伏期越短,預後越差,7天以内說明病情嚴重,超過10天病情常常較輕。典型症狀是在肌肉持續性緊張性收縮的基礎上,陣發性強烈痙攣,早期症狀多不典型,典型的臨床表現:牙關緊閉或苦笑面容;疼痛性肌肉痙攣,甚至出現角弓反張。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張
病人可因輕微的刺激,如光、聲音、接觸、飲水等而誘發,發作時患者神志清楚,極度痛苦。病程持續進展,累及呼吸肌和膈肌後,可導緻呼吸驟停,病人多死于窒息、心衰等并發症。
感染途徑
那麼,破傷風梭菌侵入人體的途徑有哪些呢?衆所周知,創傷是最常見的途徑,尤其是鏽釘刺傷,土壤、污水等污染的深部傷口,動物或人咬傷,是非常危險的;其他比較少見的途徑還有燒傷、燙傷、拔牙、動物緻傷、注射毒品等藥物、非正規分娩或流産等導緻的皮膚粘膜破損。另外,皮膚、粘膜、軟組織有細菌感染史,如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牙周感染、肛周感染等,有消化道破損病史,如消化道手術史、消化道穿孔等,也是有感染破傷風的危險的。所以說,外傷史不是診斷的必須條件。當然,外傷仍是最常見的原因。
破傷風梭菌感染途徑如此之多,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有皮膚粘膜破損的傷口,就會感染破傷風呢?答案是NO!因為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破傷風梭菌緻病的一個關鍵因素:缺氧的環境。所以,對于表淺的相對清潔的開放創面,如幹淨的刀、玻璃劃傷,如果能盡早的創面清創處理,那麼感染破傷風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可以根據傷口的情況判斷感染風險:
傷口分類:
1. 清潔傷口:位于身體細菌定植較少的區域傷口;在傷後
立即得到處理的簡單傷口(如刀片割傷)。
2. 不潔傷口:位于身體細菌定植較多的區域(如腋窩、腹
股溝及會陰等)的傷口;超過 6 小時未處理的簡單傷口。
3. 污染傷口:被污物、有機泥土(如沼澤或叢林的土壤)、
糞便或唾液(如動物或人咬傷)污染的傷口;已經感染的傷口;
含有壞死組織的傷口(如發生壞疽、火器傷、凍傷、燒傷等)。
外傷後破傷風的預防
外傷後破傷風是非新生兒破傷風的主要類型,因此,外傷後的預防處置是降低破傷風發病率及病死率的關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傷口的處理和合理使用破傷風免疫制劑。
傷口規範、及時、徹底的清創是最好的預防辦法,可以最大可能消除殘留細菌,并消除形成缺氧及感染的環境。對于已結痂的傷口可清除結痂,必要時擴大創面及深度。傷口使用3%過氧化氫溶液和生理鹽水反複交替沖洗後,視情況予以曠置或充分引流。
破傷風免疫制劑的使用。先來介紹下破傷風免疫制劑,分為兩大類,主動免疫制劑、被動免疫制劑。主動免疫制劑即含破傷風類毒素疫苗(tetanustoxoid-containing vaccine, TTCV),我國目前常用的TTCV有:破傷風疫苗( TT )、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 DT )、百白破聯合疫苗( DTP )、脊灰-百白破-Hib聯合疫苗( 五聯 DTP-IPV/Hib )、百白破-Hib聯合疫苗 ( 四聯 DTP-Hib )。
被 動 免 疫 制 劑 包 含 破 傷 風 抗 毒 素 (Tetanusantitoxin, TAT)、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equine anti-tetanusF(ab')2, F(ab')2] 和 破 傷 風 人 免 疫 球 蛋 白 (Human tetanusimmunoglobulin, HTIG)。 主、被動免疫制劑各有其特點,主動免疫制劑即破傷風疫苗特點是起效慢,一般注射約2周後抗體達到保護性水平,但全程免疫3劑後保護作用可達5-10年;被動免疫制劑特點是産生效應快,但其有效保護時間短,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皮試陰性方可注射。因此,外傷後破傷風疫苗和被動免疫制劑的使用,應結合傷口性質與既往免疫史綜合判斷,原則如下:
另外,對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人群,如實體器官移植手術後使用常規抗排異藥物的患者、服用糖皮質激素和常規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慢性腎功能不全進行透析治療的患者 、艾滋病患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均可以安全使用TTCV,但使用後效果不可靠,所以此類人群外傷後可考慮檢測破傷風抗體水平,無檢測條件時應給予 HTIG 或 F(ab')2/TAT進行保護。
潛在外傷高危人群,如軍人、警察、軍校和警校等院校在校學生、建築工人、野外工程作業人員(石油、電力、鐵路等)及廚師等,如果既往無破傷風免疫史,建議按照推薦程序盡早完成暴露前免疫。
常見誤區
通過以上叙述,已基本闡述清楚破傷風,我們再來分享下一些朋友常見的問題:
1.外傷後24小時之内應用破傷風被動免疫制劑才有效?×
破傷風潛伏期多數為1-2周,傷後24小時之内甚至稍晚應用,都能起到預防作用;臨床上應強調盡早應用,但隻要未發病2周内應用,都應視為有預防作用;對于部分潛伏期長的患者,單靠破傷風被動免疫制劑來預防是不現實的,應該疫苗 被動免疫制劑。
2.該應用時卻不應用;某些非外傷性的損傷,例如:肛周膿腫、結腸穿孔、 中耳炎等很少考慮到有破傷風感染的可能未進行破傷風免疫。
罹患該類損傷性疾病時,應該應用破傷風被動免疫制劑,同時要接種破傷風疫苗,促使其産生長期抗體,得益長效保護。
3.創傷後一律應用破傷風被動免疫制劑?應用破傷風被動免疫制劑後就不會患破傷風?×
被動免疫給體内帶來的抗體隻能持續2-3周,不能帶來人體對破傷風杆菌的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力是依靠破傷風類毒素疫苗在體内産生的主動免疫。一律應用被動免疫制劑對有限醫療資源造成巨大的浪費,并且增加了過敏等醫療風險。
(文章引用了《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規範(2019年版)》部分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