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薩拉美三國紀行】之差點兒走私了珍稀動物
歡迎關注公衆号【薩蘇】(sasutime)
“你這個是玳瑁啊,雖然是小玳瑁吧,可肯定帶不上飛機。”老方一闆一眼地說,“這個是國際珍稀保護動物,你帶着它過海關……啧,啧,人家可以用走私罪把你扣下來的!”
老方是在多米尼加首都聖多明各的大街上和老薩說這番話的,當時,我剛把這麼個玩意兒從一個當地工藝品藝人那裡買下來。這位“藝人”其實隻是在聖多明各老城區聖瑪麗亞大教堂旁邊擺了一個攤,之所以稱人家為藝人,是因為多米尼加這地方的很多商品都是這些小攤的主人自己制作出來的,雖然粗糙卻不乏古拙。确切地說,人家更應該被稱作“手藝人”。
說來好笑,因為在全世界走過了太多旅遊景點,我們在走過聖多明各的老城藝術品街之時,看到很多小工藝品曾很不客氣地斷定:“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來的。”“國外模闆國内制造。”是啊,這些琳琅滿目,造型誇張的旅遊紀念品,除了我們故鄉那些勤勉的小商人,誰能造得出來,又有誰會能把成本降到承受這麼低的價格呢?
不過,這種聲音從理直氣壯,很快變成了猶猶豫豫——這些小紀念品幾乎沒一個相同的,而且大多帶着美洲濃濃的風土氣味,要真是從義烏小商品市場進的貨,那我國的小商販對于美洲民間藝術的理解也太高大上了吧。這種純手工的玩意兒,也不是我們旅遊工藝品的特征啊。
等到揚州畫院的劉南平院長帶着做夢一般的表情,用白菜價從一位憨厚的小商人那裡買下一隻真真正正,卻大得誇張的黑珊瑚項鍊墜子,大家才明白,我們是想得太多了。
這些居然都是如假包換的當地手工藝品,由于旅遊者還頗為有限,當地人是用自家的“石頭”和手藝過日子而不是發财的。我國剛剛和多米尼加建交幾個月,義烏小商品市場還來不及把生意擴展到這個遙遠的地方。
将來?按照當地媒體的看法,将來這裡做到遍地Made In China也不那麼容易,多米尼加地處加勒比海,被美國視為後院。山姆大叔層層設防,對中國商品攻陷自家後院還是十分警惕的。
不過,我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并不同意這樣的看法,道理很簡單,美國本土都被Made In China打得到處是洞,我們在這裡占領市場隻是個時間問題。
作為中國人,當然樂于看到國貨漫山遍野,但國貨進來之前體會一下帶有原始感覺的購物,也是别有情趣,反正我是不會拒絕。
我是在一家果汁店裡看到這位手藝人的櫃台的,此人一手持刀,一手拿着一塊熱帶硬木,正在進行自己的創作,隻是看着這位老兄把一米長的硬木剁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打造小紀念品,老薩的腦袋裡冒出了四個字“珍惜地球”。
也就在這時,我看到了他櫃台上放的這個木雕海龜小擺件,大小隻有半個巴掌長,手藝雖然粗犷,卻能夠讓人想起《動物世界》中在沙灘上匍匐前進,奔向大海的小海龜。
當時隻是覺得新奇,問一問價錢的功夫,這位老兄馬上熱情地在上面打了個孔,給我穿成一個鑰匙鍊了——看得出,他實在非常想做成這筆生意。
算了,反正東西很便宜,就當是買着玩也是一種樂趣。
然而,等我把這東西帶回酒店,卻越看越不對勁兒了。
這個小龜的軀體,是一種類似花梨木的硬木雕刻而成,但它的龜殼五色斑斓,卻另有奧妙。最初,我以為這是那位手藝人直接從木頭上用镂雕的方式刻出來,再染上顔色制成的。但用手一摸就覺得不對,微微的锉磨感加上冷冰冰的感覺提示我這根本不是木頭,而是由一種真正類似龜殼的物質組成!細看,那種細膩的顔色變化渾然天成,更不像人工暈染可成。仔細數過,可以發現這塊“龜殼”竟是一層層甲片疊錯而成.
這是什麼東西做的?!
問一同購物的幾位媒體大咖,雖然都是見多識廣的人物,可是沒人認得這種工藝品;找多米尼加本地的服務員問,他竟然也是搖頭,在其他藝人的攤上,也沒見到這樣的作品。看來,很可能是我認識的那位手藝人獨一份的作品了。
這時,便有人說一同飛來多米尼加的老方是網上給百度編詞條的,他肯定知道。
就這樣把老方請來,向他請教。結果老方拿着這個玩意兒颠颠倒倒地看了個底兒掉,最終得出了這麼個結論。
玳瑁,是一種至今對人類來說仍充滿神秘感的爬行動物,這種帶有美麗甲殼的海龜可以活1500年(這意味着我們可以遇到一頭目擊過安史之亂的玳瑁),對于它們在大海中的生活,我們了解并不多。
不過,我國傳統上用玳瑁的殼制作工藝品,和珊瑚一樣被視為珍貴的寶物。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金玳瑁手镯
玳瑁的分布範圍很廣,我國沿海有,多米尼加所在的加勒比海也有,而且當地似乎數量不少,所以你可以看到多米尼加小朋友吃飯時拿玳瑁甲殼當小碟子用。不過,這隻是當地特殊的環境條件使然,世界上整體而言,玳瑁由于遭到人類瘋狂捕殺已經處在極度瀕危的狀态,所以,國際上玳瑁制品是禁止買賣的。
所以老方并不是吓唬我,真的帶這個過海關,理論上的确是一種違法行為。
老方走了,不過我開始陷入懷疑主義的陷阱不能自拔——我記得看過《動物世界》,裡面出生的小玳瑁背甲也是一塊一塊拼成的,而我手裡這玩意兒,明擺着跟蝦的軀體更像,是一節一節組成的。
雖然老方給百度編過詞條……但難道百度就不出錯嗎?撼山易,改百度的錯難,這可不是說說而已。
這麼一想,忽然計上心來。我想起網上有一種查圖功能,隻要上傳圖片,便能幫你找到相似的圖,假如找到相似的圖,其身份,不也就昭然若揭了嗎?
我試着把這木刻小龜的圖片才傳上去,但結果回來的準确而又令人沮喪——無數文物和大龜小龜的照片随即冒了出來,卻沒有一個是這種工藝品。看來,鬧不好這玩意兒還真是那位手藝人的絕活。
看着這些亂七八糟的搜索結果,我在惱火(多米尼加的兄弟,你搞什麼這樣古怪的創造啊?)之餘忽然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得按照電腦的邏輯來想這件事。那樣,整體一個工藝品被認成文物或龜是合理的,因為它本來就是個工藝品,如果想搞清楚它的背甲是什麼東西,那就隻拍特寫嘛。
于是,便把這“龜殼”拍成特寫發了上去。這一次……
結果還是一如既往地稀裡糊塗。
在絕望準備放棄的時候,我又轉了一下腦筋——要不,換個搜索引擎試試?結果……
結果,就出來了一個令人鼓舞的結果——搜索結果顯示,這應該是一種多闆綱的軟體動物,大名Chiton的“部件”。
繼續順藤摸瓜,真相開始露出水面。
原來,Chiton和玳瑁一樣,是一種從我國沿海到加勒比海分布廣泛的海洋動物,我們中國給它起的名字,叫做“石鼈”。
石鼈在幾億年前便開始生活在地球上了,其化石形象如左圖所示,甚至帶有幾分猙獰,不過如今它已經是右側的樣子,通常潛伏在岸邊礁石上,悄無聲息的和諧度日。
石鼈的尺寸從潮蟲大小到将近半米應有盡有,但個個種類都有一副環節狀,帶有藝術色彩的背甲,而我購買的那隻多米尼加小龜龜殼,使用的便是這種石鼈的“鎖子甲”制成。那個當地手藝人是把石鼈的殼粘在木雕的龜身上完成自己作品的。
雖然不似劉院長撿到黑珊瑚那樣的“漏”,但能得到這樣一件工藝品商店沒有的小玩意兒足以讓我滿意——畢竟,這裡面有一個“藝術家”的創意在裡面。更重要的是,石鼈遠沒有玳瑁珍稀,帶這個東西回家,是不犯法的。
查清了這件事令老方有幾分尴尬,坦言不該酒後幫我看東西,不過他也很好奇,第二天專門拉着我去買了同樣的小龜,準備帶回去含饴弄孫。
看着這個結果不禁啞然失笑。
我國石鼈也數量繁多,但目前主要被用于曬幹了冒充鮑魚幹,還真沒有誰想到把它開發成工藝品
咱們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制作藝術品的本領可謂鬼斧神工,不料在石鼈這個小東西上卻落在了一位多米尼加“藝人”的後面,多少有點兒令人不可思議
真是天涯何處無芳草啊。
【完】
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