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原創稿
“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在宿州市埇橋區城東糧食儲備庫,牆上随處可見的标語彰顯這個百年糧倉的責任擔當。
倉廪實,天下安。
随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宿州的老糧倉插上智慧的翅膀,煥發出新生。
57歲的周會民和糧食打了一輩子的交道。20多年前,從部隊轉業回家,他就是糧庫的保管員,如今,兩鬓斑白的他已經成了城東糧食儲備庫的“當家人”。 “甯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這是所有糧食守護人的初心,糧食人更深刻地了解每粒米的來之不易。 ”周會民介紹,如今,随着數字化技術的利用,存儲技術的提升,糧倉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多的糧食得到了更好的妥善保存。
記者跟随周會民進入一個糧倉,黃澄澄的小麥熠熠生輝,清新幹淨的麥香撲鼻而來,這就是科學儲糧的“功勞”。
入庫後的每一粒糧食,享受的都是“貴賓級”待遇。周會民介紹,在标準化糧倉,倉壁外牆上塗抹的塗料有隔熱降溫作用,糧倉内部通過環流通風機等設備的使用,确保庫存小麥平均溫度全年保持在10℃左右,冰箱式的穩定冷藏效果保持了糧食品質。
糧倉内配備的是智能化管理設施,環繞360°無死角的高清攝像頭,将倉内一切盡收眼底。倉面平整如鏡,踏糧闆直如線。埋在糧食深處的感應器,能準确檢測濕度、溫度、氣體等,連小蟲子都無處遁藏。
“平均3平方米就要安裝一個感應器,糧倉智慧管理系統就相當于一個’智慧大腦’,通過各個糧倉内的傳感器實時監測糧堆内部的溫度、濕度、害蟲、氧氣、磷化氫以及糧食水分等多個參數指标,實現準低溫儲糧,從而确保糧食質量。”周會民介紹道。
“計劃經濟年代,我們用的倉庫還是老舊的蘇式糧倉和露天倉,簡易的倉庫存糧,容易導緻糧食潮濕發黴,影響糧食質量。”周會民介紹,從2008年開始,糧倉開始有了質的變化。高大平房倉的建設,極大地解決了糧倉保溫防潮的問題,如今,智慧化糧倉的廣泛運用,更是讓糧食存儲更安全,更科學,更品質。
糧食是國之命脈,糧食行業是安天下、穩民心、惠民生的戰略産業。
宿州埇橋區城東糧食儲備庫的智慧倉儲,得益于“智慧皖糧”信息化綜合應用平台的利用。該平台基于互聯網技術,采用智能管理的模式對糧食收儲流程進行整合改造。建立了糧食出入庫門禁管理、稱重計量、質量檢驗、倉儲管理、電子安防系統等整套業務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綜合平台。通過該平台對糧食業務實現從人工操作向機械智能收儲的轉變,大大減少了收儲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漏洞,實現科學收儲和節能降耗,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據悉,截止目前,埇橋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已有25家安裝“智慧皖糧”系統。
宿州市埇橋區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十四五”期間,埇橋區還将計劃投資5億元新(擴)建高标準儲糧倉容20萬噸,确保儲糧安全。計劃投資5000萬元新建糧食産後服務中心10個,計劃投資1000萬元升級埇橋區糧油質量檢驗中心,擴大檢化驗品種範圍,涵蓋糧油産品及食品、燃油等,确保中國好糧油品質更高更好,老百姓的餐桌更安全。(楊賽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