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沒有子嗣,屬于比較嚴重的情況。舜帝背着父母娶妻,是因為害怕沒有後代。君子認為舜帝不告而娶,實際上是符合孝道的。
但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在學術界一直有着比較大的争議。從“不孝有三”的“三”字,是虛數還是實數,到“為無後也”到底講的是什麼,都沒個統一答案。
東漢學者趙歧為《孟子》作注:根據自己對儒家理論的研習與理解,自創了“三大不孝”。大意是:其一,曲意順從父母,陷親于不義;其二,家中貧窮,不謀求當官發财;其三,不娶妻,沒有兒子主持祭祀。
因為趙歧“三大不孝”的提法主要是由他自己總結出來的,所以很多人批判他的“三大不孝”和孟子、孔子關于“孝道”的說法相悖。不過,孔孟的“孝道”本身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隻是散見于“語錄”當中。因此之故,民間還是接受了趙歧的說法。
趙歧的“三大不孝”在中國古代,帝王都是以“仁、孝”來治理天下。忠孝仁義,孝排在了第二位。所以,“忠”其實就是對國家的“孝”,“孝”是對家族的“忠”。國家通過法治與孝道,恩威并施地對臣民進行管理。孔夫子認為: 一個人在家不孝,在外必不能忠君。所以,“孝”是維系古代國家管理的重中之重。
舜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和堯帝并稱為後世賢明君主的典範。可是他卻有一大“污點”,那就是背着父母娶妻。但是,舜當時情況特殊,多次被偏心的父母“謀殺”。堯要将女兒嫁給舜,舜的父母肯定不會同意。于是舜背着他們娶了堯的女兒,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此孟子認為:這是為了替他的家族延續香火,雖然沒有事先“告知”,也不能說他不孝。而且孟子原話中的“三”字,在古漢語中是虛數,其實就是“很多”的意思。
東漢趙歧為了解釋聖人經典,原創了“三大不孝”。第一不孝是說:明知父母做錯事,還曲意順從、迎合他們,結果陷親于不義,是不孝順的表現。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将叫匡章,他的父母失和,父親殺死了母親,埋在馬廄下面。
後來,匡章當上了将軍,齊威王勸他把母親從馬廄裡面遷出來,找一片墳地安葬,他卻拒絕了,他的理由是——沒有得到父親的同意。父親沒有說出同意遷葬的話就死去了,兒子如果這樣做,就是違背了父親的意願,是不孝。可是天下人都認為他不遷葬才是不孝!
父母失和,大打出手的時候你不阻止,母親被父親殺死,你不告發。還敢說是孝?那麼,父親死後,還讓母親埋在馬廄下面,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縱容父親為惡,讓父親得到一個不義的名聲,就是不孝。
第二不孝是說:一個人生在貧家,還留戀家庭的溫暖,不肯到社會上去奮鬥。按古人的話說,叫做“不謀求一官半職”,這是很不孝順的行為。這一條比較好理解,因為女子要體現“孝”,就應該給父母更好的生活。“親老”戀家,可以理解為待在家裡“啃老”。
第三不孝就是民間認為最嚴重的一條——無後。無後,是指沒有兒子。中國人最講究宗祧繼承。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祀祖先,必須由家族中的男人主持。沒有兒子,就會“斷了香火”。就等于是 斷子絕孫。
孔子、孟子的“孝道”《孟子》裡面,其實有提到了什麼是不孝。孟子本人歸納的“五不孝”,大意是:懶惰,不能養家;嗜酒、嗜賭,不能事父母;愛占便宜,偏心妻子,不顧父母;放縱欲望,為父母招來刑戮之禍;好勇鬥狠,連累到父母親。
其實看完孟子的五不孝,我們會發現他總結得不是十分清晰。大緻的意思就是說,有不良嗜好,不能奉養父母的人就是不孝順的;自己行為不端,給父母招來禍事就是不孝順的;自私、偏心,喜歡自己老婆超過父母親的,就是不孝順的。
孔子關于孝的論述,也很糊塗。《論語》中提到,曾子有一次被父親打得很嚴重,昏了過去。醒過來他還跑到家中唱歌,暗示父親自己的身體沒大問題。孔子對曾子的行為雖然感到憤怒,但是最終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孝子。這是因為曾子并沒有被父親打死或者打殘,那萬一曾子被打死打殘了呢?
《論語》是後人對孔子言行的記錄,裡面關于他對“孝”的闡述,是不全面,不成體系的。有人因此批評趙歧的“三不孝”違背了孔、孟的“孝道”的思想,其實大可不必。孔、孟講究“子為父隐”,但是趙歧“三不孝”中第一不孝,并不主張這“子為父隐”。曲意奉迎父親,順從他們的惡行,就是害了他們。
趙歧将孔孟之書中的關于“孝”的闡述進行了清理,摒棄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内容,這一點應該得到後人的肯定。至于有人批評他的第二大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有學者認為:趙歧是要窮人家的孩子去升官發财,否則就是不孝。那無異于說:窮苦人家的子女都不孝順。扭曲了趙歧的本意。
事在人為,“不為”是指不去追求,不去做。并不是指“一定要做成”。封侯拜相、封妻蔭子,是封建時代文人的最高精神追求。在現代社會,想要提升生活品質,從商比從政更容易;不當官,也還可以去做生意,甚至還可以靠稿費來糊口。但是,這些在古代是行不通的。
至于“無後為大”的思想,是古人重視宗族傳承的結果。從今天看來,這是守舊落後的,但是在過去則是合乎情理的。
結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本義是:不孝有很多種,無後屬于比較嚴重的一種。而不是說不孝的情況隻有“三種”,其中最為不孝的是無後。自從東漢的趙歧注釋《孟子》之後,“不孝有三”正确的理解就變成了:一、明知父母親做了不正确的事,而不阻止;二、明知家中貧困,還不思上進,不肯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環境;三、不結婚生子,導緻家中祭祀無人主持。家族後繼無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