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馬鞍山簡介最新

馬鞍山簡介最新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8 19:03:52

馬鞍山簡介最新?一場透雨過後,馬鞍山林子裡的蘑菇一股腦兒全冒了出來,溝溝坎坎裡到處是采蘑菇的人整筐整筐的蘑菇不用出山就被遊客和商販搶購一空,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馬鞍山簡介最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馬鞍山簡介最新(馬鞍山之變)1

馬鞍山簡介最新

一場透雨過後,馬鞍山林子裡的蘑菇一股腦兒全冒了出來,溝溝坎坎裡到處是采蘑菇的人。整筐整筐的蘑菇不用出山就被遊客和商販搶購一空。

“進入雨季以來,我們一家光賣蘑菇就收入2萬多元。要是擱在過去,山上要什麼沒什麼,家都不知道被洪水淹了多少回。”在熙熙攘攘的赤峰市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門口,河南街道馬鞍山村村民馮國瑞如是說。

山,還是那座山;山,已經不是那座山。

從荒山秃嶺到“塞北小黃山”,從山窮水盡到物阜民豐,從森林覆蓋率不足40%到98.86%,馬鞍山之變,是生态之變、生存之變,也是時代之變。

不負青山——

隻有養山護山才能靠山吃山

馬鞍山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中南部,地處燕山山脈七老圖山脈東麓,距北京隻有376公裡。

在57歲的馬鞍山林場護林員張文忠小時候的記憶裡,馬鞍山是哀傷的。

滿坡的牛羊啃噬着地皮,山下的村民蓋房子、煮飯、燒水、取暖都離不開木材,山逐漸變得光秃秃的。偌大的馬鞍山,隻剩下不到4萬畝天然林。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春天一刮風就起沙塵暴、夏天一下雨就發洪水已經是司空見慣。尤其是山下的河南東村,幾乎年年都遭遇洪水。洪水沖毀農田和房屋,又加重了貧困。

“靠山吃山,終會山窮水盡。”困境中的馬鞍山人意識到,隻有養山護山才是長久之道。

等不來變化,幹才有出路。七八十年代,每年春天,種樹成為林場工人和當地林業部門幹部職工的頭等大事。

“我們開拖拉機拉着樹苗,在離家十幾公裡的山上駐紮下來。早晨五六點就開始栽樹,餓了啃上幾口自帶的幹糧,渴了喝幾口河溝裡的水,累了躺在造林地上休息一會兒,就這樣一幹一個多月。”張文忠回憶。有的地段山高坡陡,車上不去,大家背着樹苗上山。為保證成活,人工一趟趟從附近的河溝裡挑水澆樹。倒春寒加上勞動強度大,很多職工患上了關節炎。

為争取更多的造林力量,林場提出誰造林誰受益,修枝打杈和林下收入歸當地老百姓所有。在那個很多家庭連一塊錢電費都交不起的年代,修剪樹木的枝杈能幫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大家造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馬鞍山有林地面積迅速增加。

“大力造林、普遍護林”,1984年,18歲的林二代柴樹嶺來到林場,守護來之不易的林子。

“那時候人們沒什麼經濟來源,偷伐偷獵現象時有發生。”柴樹嶺說。偷伐偷獵者怕被發現,通常都是起早貪黑,護林員隻能比他們還早、比他們更晚,在野外蹲守一夜也是常有的事。

1994年的一天,他在巡護途中發現有人偷樹,就一路追着向山下跑。由于坡比較陡峭,追趕過程中,一個跟頭摔出幾米遠,他忍着疼痛爬起來繼續追趕。直到追上偷樹人,他才發現自己的腿已經腫得老粗。

百姓生活确實困難,但他清楚地知道,不嚴看死守,生态繼續惡化,生活隻會更加困難。

植樹造林、封山禁牧、撫育管護……就這樣,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馬鞍山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森林質量越來越好。特别是近5年來,馬鞍山林場緊緊抓住國家重點工程和森林植被恢複項目等重大項目實施的有利契機,累計完成人工造林面積5000餘畝,馬鞍山森林覆蓋率達到98.68%。

綠水青山正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為馬鞍山帶來無限生機與希望。

青山不負——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夕陽西下,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路口,熙熙攘攘的遊客逐漸散去,66歲的米玉林和其他攤主們清點收拾山貨,準備回家。

山裡的寶物不少。春天摘野菜,夏天采蘑菇,秋天打榛子,公園附近成了一個“山貨集市”,附近村民收集的山貨都彙聚于此。米玉林介紹,去年他光榛子就賣了1萬多斤,1斤至少賣到20元,今年生意比去年還要好。

“這年月,守着這座山,隻要勤勞,就不愁沒有好日子過。”米玉林如是說。

在馬鞍山,人與山緊密相連,山好了,人也跟着富了。

因着良好的生态,馬鞍山1986年就開始接待遊客,成為赤峰地區最早建成的自然旅遊景區,1993年被國家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堪稱“五絕”的山中古松、奇峰、雲海、清泉、冰瀑吸引大批遊客,由此帶動住宿、餐飲等産業發展,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馬鞍山的北側,是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馬鞍山的南側,則是赫赫有名的雷營子村。

過去,整個村子困在一條不到18公裡長的山溝裡,一出門就上山,全村600多口人,隻有1000來畝山坡地。山溝擋住了出路,直到2010年,這裡還是喀喇沁旗的深度貧困村,出村的路隻能通過驢車和拖拉機。

“山的另一面旅遊發展得紅紅火火,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村支書張平坐不住了。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0%,好山好水,就是最好的資源。

2012年,通往村子的路修好後,在張平的帶動下,村集體帶頭開了2家農家樂,沒想到第一年就掙了錢。有了村集體打樣,村民們跟着放開手腳幹起來。

如今,全村民宿、農家樂已經發展到29家。168人在家門口就業,村集體注冊的旅遊公司每年給每個村民分紅2000元。“2021年我們村接待遊客超17萬人次,2022年預計能達到24.5萬人次。”張平說。

雷營子村,這個曾經因困在山溝裡、兩次決定整村搬遷的深度貧困村,如今依枕着馬鞍山,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從一個村的蝶變,讀懂馬鞍山的巨變。

馬鞍山的長卷,還在徐徐展開。(記者 霍曉慶 張慧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