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原子結構發展曆程

原子結構發展曆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3:40:29

1903年,湯姆遜提出他的原子結構模型。他指出:原子是一個小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球體内部,帶負電的電子鑲嵌在球體上,這些電子在平衡位置做簡諧振動。這就是著名的湯姆遜原子結構模型。

原子結構發展曆程(原子結構發展過程簡介)1

1911年,為了解釋當時的α 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提出了他的原子結構模型。他指出,原子中帶正電的原子核體積非常小,但占原子質量的絕大部分,電子繞着原子核旋轉,所占空間比較大,這被稱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原子結構發展曆程(原子結構發展過程簡介)2

這種模型類似于行星繞太陽旋轉,它成功的解釋了α 粒子散射實驗,一度被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原子結構模型。直到現在,中學教材中也是以這種模型為主。

随着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也有許多解釋不了的現象。

1913年,玻爾提出了著名的玻爾原子模型。玻爾将量子概念應用到了盧瑟福原子模型中。他指出,電子隻能在一些固定的軌道上運動,越外層的電子能級越高,隻有在電子從一個能級躍遷到另一個能級時,才會輻射。

玻爾的成功,在于他接受了量子力學觀點,提出了原子結構的量子化觀點。指出電子軌道是量子化的,電子自旋角動量是量子化的。

由此可見,原子結構是在解釋當時實驗現象的假設中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每一個結論在當時來說當時巨大的進步。科學也是在這樣的探索中一步步前進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