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工業轉型升級?新華社銀川7月31日電 題:以創新驅動破解“資源詛咒”——“煤城”石嘴山市的轉型發展之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石嘴山市工業轉型升級?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華社銀川7月31日電 題:以創新驅動破解“資源詛咒”——“煤城”石嘴山市的轉型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孫波、何晨陽
展開甯夏地圖,最北端賀蘭山與黃河交彙處“山石突出如嘴”的地方,便是石嘴山市。它是國家“一五”時期布局的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被稱為甯夏工業的“搖籃”,曾出産過甯夏的第一噸煤、第一度電,涉煤産業比重一度高達90%。随着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同全國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石嘴山面臨着“資源竭而城市衰”的“資源詛咒”困境。
面對困境,這座城市主動求變,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負重起跳,通過創新驅動破解資源型城市“轉身之困”,把産業轉型與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告别了煤炭工業“一柱擎天”的産業格局,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
擺脫資源依賴,主動轉型突破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石嘴山倚重倚能的産業結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石嘴山人吃過一些苦頭,更嘗到不少甜頭。石嘴山市市長李郁華表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石嘴山而言,關鍵是實現“兩個轉變”,即推動由全區工業的搖籃向科技創新的搖籃轉變,由工礦時代向生态時代轉變。
位于大武口區的甯夏維爾鑄造有限公司,曾是一家煤機鑄件生産商,前些年,煤機鑄件銷售額逐年下降,市場日益萎縮。“公司把年銷售收入的8%用于研發,用創新突破路徑依賴,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公司董事長王小甯說,今年5月,由維爾鑄造參與研發的“中國标準高速動車組鋁合金枕梁”通過檢測,打破了我國高速動車組枕梁關鍵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同時,企業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精密部件等新品,則收到國外同行業巨頭的訂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原動力,企業是轉型升級的主陣地。為倒逼企業轉型,石嘴山市設置企業畝産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構建以畝均稅收貢獻率、單位能耗工業總産值等為指标的企業畝産效益綜合評價體系,通過綜合排名對企業在政策享受、用地、用電、信貸等資源要素配置上實施差别化措施。
一批傳統企業通過創新實現“名利”雙收。位于惠農區的日盛高新産業股份有限公司,曾因污染環境被媒體曝光。近兩年來,企業通過技術攻關,将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廢水廢氣進行回收,形成循環産業鍊後,産生的純堿等副産品年産值達6億元。公司副總經理徐健說,通過創新突圍,企業實現了脫胎換骨。
“互聯網+”成為石嘴山謀求轉型的路徑之一。以軟件開發和電子信息技術為培育方向的青年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累計孵化120個創新項目;網絡經濟産業園入駐企業25家,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0億元;以科技金融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使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2%。新經濟、新業态,如雨後春筍般在當地成長,形成了以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制藥、現代紡織等為主導的多元化工業體系。2017年,石嘴山被列為全國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幾組最新數據令人振奮:今年上半年,石嘴山市經濟同比增長8.4%,居甯夏首位;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3%,降幅為甯夏最高;尤其是非煤産業占全市工業比重已超過60%。
石嘴山市市委書記彭友東認為,這組數字說明,這座城市在轉型和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标志性突破,意味着“一煤獨大”的局面已經結束,也預示着因煤而生、因煤而興、因煤而衰的“規律”将被打破。
壯士斷腕補短闆,刮骨療傷蓄後勁
“黑”和“灰”,曾讓石嘴山上過全國污染城市“黑榜”。
經濟轉型呼喚生态文明。“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成為石嘴山人的共識和行動。
洗掉煤灰變綠城。近年來,石嘴山市強力推進賀蘭山生态環境綜合治理、沙湖—星海湖水環境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賀蘭山石嘴山段的所有工礦企業全部關閉退出……
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4.1平方米,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與周邊城市相比,我們的優勢和競争力不是資源而是生态,前者是不可持續的,而後者絕對是可持續的。生态轉型的目的是為了制造投資窪地,帶動産業轉型,而産業轉型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一位市領導向記者這樣闡述着生态、産業、民生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仲夏時節,彙澤公園綠樹成蔭,這座占地200餘畝的公園得以建成,體現着政府的民生擔當:如果用于房地産開發,能給市财政帶來過億元的收益,但市區兩級政府投資數千萬元将其改造成公園,供市民休閑健身。
以生态轉型為突破、産業轉型為重點、民生轉型為根本,将産業轉型升級、棚戶區改造和産業功能區優化等有機結合,石嘴山市實現了由“黑色”向“綠色”的嬗變。李郁華介紹說,近年來,當地堅持每年投入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發展民生事業,僅在棚戶區改造方面,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100多億元,20萬群衆通過棚改敲開幸福之門。
自我革新,為轉型突破束縛
資源枯竭、結構單一、效能低下曾是石嘴山轉型的三大“攔路虎”,因此,轉型中政府部門的自我革新成為必然。
經濟運行的複雜性,決定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任務的艱巨性,如何保持轉型定力的“慢功夫”,對當地幹部來講不啻是一種考驗。“轉型中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困難,能否通過新舊動能轉換,實現浴火重生,黨員幹部能否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态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态極為關鍵。”大武口區青山公園管理所所長韓小英如是說。
“辦理臨時攤位審批,以前要跑兩天,現在不見面不跑腿,通過電話或上網,填寫相關信息後,一小時左右即可辦結。”大武口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戴克和說,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政務公開,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構建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台,能更好破解百姓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激活區域經濟新活力。
在大武口區,群衆通過政務服務網上辦事大廳或“掌上政務”手機APP,可以辦理近八成的政務服務事項。總投資45億元的杉杉锂電池項目建設之初,當地政府專門成立了項目推進微信群,确保建設中的問題都能盡快得到解決。
“企業有任何困難,隻要依規合法,當地幹部全力以赴,極盡所能。”甯夏蘇甯新能源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明浩說,幹部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效率,對處于激烈市場競争中的企業至關重要。
穿行石嘴山,幾乎每一處,都能聽得到老工業基地對外開放的強烈足音,都可以目睹到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強勁腳步。去年底,石嘴山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這既是對城市品質、市民素質的褒獎,也是對老工業基地轉型成果的肯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