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十首勸學勵志詩

十首勸學勵志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04:44:06

諸葛亮在《誡子書》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他諄諄教導兒子諸葛瞻:“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

古代那些胸懷遠大志向,立下不朽業績的人們,哪個不是善于讀書學習的呢?那些文人學者就不必多說了,“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還有“廢寝忘食”這些著名的學習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

就說說幾位帝王吧:“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詩,人們都知道他年輕時是小混混,做過沛縣的泗水亭長,可是,他如果不讀書學習,怎麼能寫出《大風歌》這樣慷慨豪放的詩呢?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2

宋太祖趙匡胤,大家對他的印象一般是馬上皇帝,赳赳武夫,一條杆棒齊身,打下四百軍州。可是趙匡胤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在跟随後周皇帝柴榮平定江淮時,有人向柴榮告密說,趙匡胤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物品,都是搜刮來的金銀财寶。

柴榮聽了大怒,立刻派人前去檢查,卻發現車中裝載的隻有幾千卷書籍。柴榮不解地問趙匡胤:“你是武将出身,要這些書有什麼用呢?”趙匡胤回答道:“我沒有好的計謀奉獻給陛下,深感慚愧,隻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也留下了一首氣魄宏大的詩《詠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3

明太祖朱元璋是窮苦人家出身,沒有上過正規學堂,他曾經為地主放牛、當過和尚。可是,如果他不是靠着刻苦自學,提高自己的學識,怎能當得了皇帝,怎能寫下《示僧》這樣殺氣騰騰的詩呢?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隻管哓哓問姓名。

怎能寫下《贈劉伯溫》這樣溫情脈脈的詩呢?

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吳滅漢顯英谟。

不居鳳閣調金鼎,卻入雲山煉玉爐。

事業堪同商四老,功勞卑賤管夷吾。

先生叱去歸何處,朝入青山暮泛湖。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4

男兒欲遂平生志,先來聆聽古人六首著名的勸學詩吧。筆者精心選取了唐宋時期六位著名的人士,其中有皇帝、有政治家、有詩人,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寫下同名的勸學詩,請大家一起欣賞他們關于學習的見解吧:

一、《勸學》

唐:顔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每天學習到半夜,清晨雞叫又繼續,這就是男兒們一天的讀書時間。

黑發少年不知勤奮學習要趁早,白頭到老時,後悔讀書少就已經太遲了。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5

顔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别号應方,老家是我們山東臨沂人,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家。顔真卿的楷書,雄秀端莊,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被稱為“顔體“,與柳公權并稱“顔筋柳骨”。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合稱為“楷書四大家”,他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顔真卿是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他秉性正直,笃實純厚,不阿于權貴,不屈意媚上,剛正有氣節,以義烈聞名于當時。在安史之亂的時候,顔真卿的堂兄顔杲卿和侄子顔季明為國捐軀,顔真卿在《祭侄文稿》裡悲憤地寫道:“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

在李希烈叛亂的時候,興元元年(784年),顔真卿奉命出使李希烈叛軍,傳達朝廷的旨意,他大義凜然,不辱使命,最終被李希烈缢殺,享年七十六歲。可以說,顔真卿家族是滿門忠烈啊。

顔真卿三歲時喪父,家道開始中落。但是母親殷氏對他寄予了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親自監督學習。顔真卿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他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最終學業有成,二十四歲就考取進士,在長久不懈的學習中,成為一名著名的書法家、詩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臣。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6

一天的學習是怎麼安排的呢?顔真卿給出了他的答案,“三更燈火五更雞”,下半夜睡四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俗話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像顔真卿這樣勤奮用功地學習,怎麼會不成功呢?

為了勉勵後人,顔真卿作了《勸學》這一首七言古詩,勸勉男兒們要珍惜少壯年華,讀書時應該勤奮,有所作為,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否則,到老了一事無成,白頭後悔已晚。

二、《勸學詩》

唐:韓愈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實大華亦榮。

讀書就擔心書讀得不多,讀完就擔心思考道理不明白。自認足夠就擔心不再學習,學了又擔心以後不繼續運用。先生這四美如今都具備了,實在是做得好并且該感到榮耀。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7

韓愈,字退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轼稱贊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他與柳宗元并稱為“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重視教育,他曾經擔任國子監(國家的最高學府)博士、祭酒等職務。在任上,他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強調求師的重要性,認為隻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他廣招後學,親自傳授學業,寫下了《師說》等激勵後世和提攜人才的文章。

韓愈愛才,不分年齡大小與身份差異。傳說,“詩鬼”李賀在七歲時就寫得一手好詩文,韓愈聽說了他很有才華,就和另外一名詩人皇甫湜一起驅車到李賀家,親自登門造訪。見到李賀後,兩人出題,讓李賀當場賦詩。李賀成竹在胸,寫出了著名的《高軒過》一詩,韓愈讀後,大喜過望,連呼:“天才,天才。”從此,在韓愈的大力推介下,李賀的詩名傳遍天下。

傳說,在一天晚上“詩奴”賈島,騎着毛驢去長安城的郊外拜訪朋友李凝,寫下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其中的一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第二天早晨,在回長安的路上,賈島在思考着“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好不好,改用“敲”字可能會更好一些。他一邊做着敲門、推門的動作,一邊仔細琢磨“推”、“敲”的不同意境。

無意之中,賈島的小毛驢闖入了權高位重的京兆尹韓愈的車隊中,韓愈問明情況之後,不僅沒有治罪,反而誠懇建議賈島:“還是用‘敲’字好些。”賈島欣喜地采納了韓愈的建議,這就是“推敲”這個典故的由來,從此,賈島視韓愈為亦師亦友。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8

元十八是指元集虛,家族排行十八,他是唐朝時期的一位隐士,與柳宗元、韓愈都有詩酬唱。

韓愈在與元集虛分别的時候,寫了一組五言古詩《贈别元十八協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勸勉青年人努力向學,因此被人稱為《勸學詩》,這裡選取了其中最有名的三句。

讀書要注意什麼呢?韓愈是唐代文學大家,他告訴我們,讀書有“四患”、有“四美”:讀書怕不夠廣博,故應“多讀”;思考問題怕不明晰,故應“深思”;怕自己滿足了不再學習,故應“虛心”;學習之後怕不付諸實踐,故應“躬行”。這四點古代學者稱之為“四患”、“四美”。

韓愈告誡我們,讀書要避免四患,要有四美。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地去探索其中蘊含的哲理。要重視實踐,要學以緻用。我們隻有在不斷地探究、思索和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到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9

三、《勸學》

唐: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石頭隻有被擊打,才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來。人也是這樣,隻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道理。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别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該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0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囚”之稱,他與剛才說過的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就是他的代表作《遊子吟》的名句。

孟郊是一位孝子,十分尊重和孝順母親。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歲的孟郊,聽從母親的勸告,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終于考中進士。孟郊興奮不已,随即寫出了他的得意之作《登科後》: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的這首勸學詩告訴人們學習的重要性和青春的寶貴,青春是用來學習和奮鬥的,豈能是用來揮霍,誰虛度了青春年華,誰就将後悔終生。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1

四、《勸學詩》

宋:趙恒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顔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趙恒就是宋真宗,他愛好文學,善于書法,也是一名詩人。在他治理的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工商業最發達的時期,是人民生活水準最高、官吏俸祿最高的時期,也是市民階層最強大、最富裕的時期。

趙恒重視選拔人才,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蔡齊(是我們青島人)被趙恒欽點為狀元郎,為了樹立榜樣,趙恒诏令“金吾衛士七人”,"清道傳呼以寵之"。蔡齊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位享受跨馬遊街殊榮的狀元,後世狀元"跨馬遊街"的待遇,就是從此開始的。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2

為了勸勉人們讀書學習,趙恒特意作了這首《勸學詩》(一說,《勵學篇》),他詳細具體地告訴人們讀書的種種好處。盡管有人批評這首詩有過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之嫌,我卻認為趙恒說的都是大實話。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讀書可以開闊眼界,讀書可以陶冶情操,“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好處多得很,為什麼不堅持讀書呢?

五、《勸學文》

宋:王安石

讀書不破費,讀書利萬倍。

窗前讀古書,燈下尋書義。

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3

王安石是宋朝名相,偉大的改革家。他酷愛讀書,即使是在進士及第後,進入官場,也日夜苦讀。

慶曆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擔任揚州節度使,二十五歲的王安石成了韓琦的幕僚,擔任判官。那時,揚州是十分繁華富庶的地方,唐朝大詩人杜牧在揚州的時候經常尋歡作樂,寫下了“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

在這樣的環境中,王安石卻從不去尋花問柳,依然不放松學習。他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以至于早晨上班都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安石是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夜夜出去尋歡作樂了,就語重心長地勸告王安石,不可荒廢了讀書學習。王安石隻是笑了笑,也不辯解。後來,韓琦才發現自己錯怪了王安石。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4

王安石深知讀書的重要性,當他的女兒有了孩子,王安石去看喜的時候,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贈外孫》: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告誡他的女兒,外孫長大後,一定要多讀書。

這首《勸學文》,王安石寫的淺顯易懂,讀書不用花多少錢,卻可以使自己學識淵博,受益無窮。讀書要刻苦鑽研,日思夜想。貧窮的人讀書後就可以因知識而緻富,富有的人讀書後修養提高而氣質高貴。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5

六、《勸學詩》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人生易老,學問卻是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這池塘的春色中一夢醒來,梧桐樹的葉子就已被秋風凋落在台階前。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6

朱熹是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儒學的集大成者,後世尊稱他為“朱子”。

朱熹倡導修複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為白鹿洞書院的發展殚精竭慮,不遺餘力。他曾親自兼任書院院長,聘請名師,充實圖書,還置辦學田,供養貧窮的學子,并親自訂立學規,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

《白鹿洞書院教規》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作了明确的闡述和詳細的規定,是後代書院辦學的标準模式。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7

朱熹在這首詩裡,通過春夢未醒而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瞬即逝,勉勵青年人要珍視光陰,努力向學。将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

他告誡人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台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是該詩的名句,經常被人們引用。少年時期,沒有負擔,心無旁骛,記憶力好,學知識快,掌握紮實。同樣,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年紀大的人們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切不可任憑時光流逝。

十首勸學勵志詩(男兒欲遂平生志)18

以上六首著名的勸學詩,都是名人所著,展現了他們的良苦用心。男兒欲遂平生志,先來聆聽他們的勸學詩吧。

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來了,預祝學子們心想事成,馬到功成、金榜題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