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3:55:31

前言:在中國西北廣袤的瀚海中,雄偉峻峭的賀蘭山脈拔地而起,橫亘在甯夏平原與阿拉善荒原之間,綿延近300公裡,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庇護着山麓東邊受黃河水網滋潤的的平原綠洲。作為西北重要産糧區的甯夏平原,素有塞上江南美譽。在11世紀,黨項羌李氏以這裡為據點,建立起威震河西地區的西夏王朝,成為與北宋、遼國三足鼎立的北方地緣勢力。但卻因成吉思汗病逝于此,而被蒙古大軍滅國滅族,其曆史也消失在風中,僅剩下數百個陵塔、墓丘聳立在賀蘭山下。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1

伫立在賀蘭山之東的西夏王陵,當西夏湮滅在史籍中時,唯有這些荒冢殘碑還宣示着這個王朝的存在。

黃河造就了甯夏平原

在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有水源的地方便有機會成為牧場,成為耕地,養育部族,孕育政權。甯夏平原便是如此。從黃河的形成和發展來看,甯夏平原在古地質時期是盆地,分布有不少湖泊和沼澤。随着地殼運動,銀川地塹強烈沉降,原來的沼澤、湖泊經過河水沖刷,最終貫通成為黃河。根據地質資料推斷,黃河在甯夏境内發育了多處中更新世(地質時代第四紀早期)礫石層沉積,說明黃河早在幾十萬年前就貫通了甯夏,使這裡接受黃河泥沙沖積成為平原。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2

受黃河灌溉滋潤和賀蘭山庇護的甯夏平原,為部族興盛奠定了“天時”。

平原西側海拔2000-3000米的賀蘭山,則成了這片平原的“守護神”。既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亞寒流,又阻截了來自新、甘、内蒙古戈壁沙漠的風沙向東侵襲,更使得已成強弩之末的夏季風,在此降下最後的雨水。于是種種造化之下,年降水量僅僅2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的甯夏平原,成為一片河湖廣布,水草豐茂的“塞上江南”,為在此繁衍的遊牧民族或農耕民族的興盛奠定了“天時”基礎。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3

賀蘭山下的甯夏平原,是水草豐茂的“塞上江南”。

甯夏平原成就了西夏國

早在西夏登上曆史舞台之前,甯夏黃河沿岸的平原地區,就已被滅六國的秦朝納入中原政權的管轄範圍,并建縣設障、移民開邊,在甯夏平原上開鑿秦渠、發展灌溉農業。到漢武帝時,又曾幾度巡視甯夏,移民數十萬戍邊屯墾,甯夏平原随成西北重要的産糧區。南北朝時,承襲自五胡亂華時代的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就定都于此,還修築了堅固的統萬城。時隔600餘年,黨項拓跋氏後裔的元昊,又在此建立了先與北宋、遼抗衡,後與南宋、金鼎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4

西漢時,甯夏平原屬北地郡管轄,漢武帝诏令移民數十萬戍邊屯墾,甯夏平原成為西北重要産糧區。

隻是西夏,是宋朝對它的稱呼,元昊建國初始,稱自己的“國”為大白高國。作為西夏主體民族的黨項羌,原本居于黃河河曲一帶,是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漸強盛。唐初,居住在黨項人西面的吐蕃族日益強大,對黨項諸部落形成很大威脅。為求得生存和發展,黨項人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大遷徙。他們先是到甘肅慶陽,後其中一部分再次遷到陝北米脂、橫山一帶定居。遷徙到陝北的黨項部族有八大種姓部落,其中以拓跋氏勢力最強。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5

西夏的主體民族黨項人是我國古代羌族的一支,世代狩獵、畜牧,過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遊獵生活,攝于西夏王陵

黃巢起義,黨項崛起

唐末黃巢起義期間,社會動亂,各地方勢力紛紛起事,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拉開了覆滅的大幕。為鎮壓起義,唐僖宗調集各路人馬,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參戰,因平叛有功,被賜以國姓,首領拓跋思恭改名李思恭,受封夏國公、夏州節度使。從此,黨項羌李家便以夏州(今陝西省北部的靖邊縣)為中心,建立起第一片根據地,并招兵買馬,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6

李元昊建立西夏時,已掌控了今天甯夏、甘肅的大部分地區,據有靈州、甘州、涼州等許多河西重鎮。

然而,當黨項羌李家接管夏州時,已是“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本身位于荒漠草原地帶的夏州,因為過度開發和連年戰亂,自然環境已大不如前,所以不斷往周邊擴張自己的勢力不得不為之。而且恰逢五代時期,中原分裂,于是在公元881年,李思恭“雖未稱國而王其土”,在自己擴張統治的轄區内建立夏州政權,任命官吏,征收租稅。到李元昊建國時,已掌控了今天甯夏、甘肅的大部分地區,據有靈州、甘州、涼州等許多河西重鎮,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地方勢力。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7

北宋與黨項羌拓跋部征戰持續了十多年,最後以攻破夏州城終結,但李繼遷重新聚合力量,再次割據。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黨項羌諸部與宋廷相安無事。但後來,拓跋部對宋廷時叛時附,雙方之間的戰争持續了十多年,其中在994年的宋夏戰争中,地處邊境的夏州城幾乎被宋軍摧毀,夏州政權領地盡失。後來族人李繼遷重新糾集力量,經過十幾年的征戰,重新占領了銀、夏、宥、鹽等五州之地。1001年,李繼遷連取北宋懷遠(今甯夏銀川)等河外五鎮;1002年,又一舉攻破靈州(今甯夏靈武),并定都于此。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8

正式劃土稱帝,建立西夏國的李元昊。攝于西夏王陵景區

但随後一年,李繼遷在與吐蕃交戰中,不幸中箭身亡,其子德明即位。他實行東合西進的政策,向東與宋和親結好,獲得和平安甯的環境;以甯夏平原為根基,向西“掠吐蕃戰馬”,“收回鹘銳兵”,将西夏勢力推進至河西走廊;并且在1020年将都城由靈州遷至懷遠鎮(改稱興州)。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即位,改興州為興慶府。1036年李元昊擊敗河西回鹘,把勢力擴大到敦煌一帶。此時,西夏疆域非常遼闊,“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裡,倚賀蘭山以為固”,雄踞塞上。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南郊高築祭壇,在文臣武将的擁戴下,正式劃土稱帝,建立西夏國,在北方與宋、遼兩大勢力三足鼎立。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9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在北方與宋、遼兩大勢力三足鼎立。

盛極必衰,終滅于蒙古鐵騎

此時的北方大地,遼國占據蒙古草原,虎視南下,而北宋仁宗正忙于平息朝中派系紛争,悄然在崛起于賀蘭山下的西夏國,雖使得宋廷憤怒但也無可奈何。此後數年,李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又在公元1044年的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禦駕親征的遼興宗。此時西夏總兵力達到50萬人,三足鼎立之勢已成。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10

蒙古大軍為成吉思汗報一箭之仇而滅西夏,西夏境内的宮城殿宇、文化珍藏被付之一炬,黨項人更被屠戮殆盡。

但盛極必衰,大敗宋遼之後的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橫淫縱,終被其子以奪妻之恨殺之。随後西夏政局動蕩,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随着金國崛起取代北宋,蒙古崛起取代遼國,西夏在内憂外患之中,于1227年被蒙古鐵騎所滅。但蒙古人攻下西夏國都興慶府,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成吉思汗也因被西夏兵弩所傷,病死在六盤山,并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即破城之時,全部斬盡殺絕,滅國滅族,宮城殿宇、文化珍藏被付之一炬。

西夏與北宋重大戰役(靠甯夏平原崛起的的西夏王朝)11

伫立在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推測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墓。

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元朝的史家們奉命同時修《宋史》、《遼史》、《金史》,唯獨沒有修西夏史。這個曾威震中國西北的西夏王朝連同黨項羌族從此湮沒在曆史中,隻剩下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西夏王陵,仍然默默伫立在蒼涼大地之上。

免責聲明:文中部分配圖引自網絡,如有版權請私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