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氐拼音:【dī】
2、《說文解字》:“氐,至也。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山旁堆欲堕落是氏之範式。氏、一兩範式疊加。山旁堆堕落于地是氐之範式。
氐:dī ㄉㄧˉ。
3、本義:低,低下。後作“低”。頭向下垂 [low]。如:《漢書·食貨志下》:“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師古曰:“氐首,猶俯首也。”)
衍義: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衍義:中國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帶,東晉時建立過前秦、後涼。
衍義:又用作姓
氐:dǐ ㄉㄧˇ。
衍義:根本。
4、字形源流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氐”。
dī 端紐、脂部;端紐、齊韻、都奚切。
zhī 端紐、脂部; 知紐、脂韻、張尼切。
氏的分化字。“氏”字下加一橫分化出氐。西周金文作“”,戰國文字承襲之。秦簡、漢簡帛“氐”多了一小橫飾筆。隸變後“氏”字下面的一橫變成了一點,遂作“氐”。本義是根柢、根本。《詩·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毛傳:“氐,本也。”随縣漆書“氐”,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淮南子·天文》:“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這些意義的“氐”字讀為dī。《廣韻·脂韻》:“氐,氐池,縣名。” 《漢書·地理志下》:“張掖郡,縣十:氐池。”這種意義的“氐”讀為zhī。
5、詳細釋義
氐 dī
(1)低,低下。後作“低”。頭向下垂 [low]
封君皆氐首仰給焉。——《漢書·食貨志下》。師古曰:“氐首,猶俯首也。”
(2)低;低廉 [low]。如:氐賤(即低賤)
(3)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居住在今西北一帶,東晉時建立過前秦(在今黃河流域)、後涼(在今西北)
自彼氐羌。——《詩·商頌·殷武》
(4)星名 [a star name],二十八宿之一。氐宿,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也稱“天根”
氐 dǐ
(1)根本 [base]
尹氏大師,維 周之氐。——《詩·小雅·節南山》
氐,本也。——《說文》。按,柢之古文。蔓根曰根,直根曰氐。
氐,柢也。——《廣雅·釋言》
固其氐也。——《太玄卷六堅》。注:“氐,本根也。”
(2)至,抵達。後作“抵” [arrive]
氐者言萬物皆至也。——《史記·律書》
(3)停止 [stop]
進不氐,立不讓。——《馬王堆漢墓帛書》
常用詞組
氐宿、巴氐、角氐、氐惆、氐人、氐賤、白氐、本氐、大氐、青氐、氐房、氐首、氐酋、回氐、盤頭氐、氐土貉、氐人國、白馬氐、于氐、根盤頭氐、氐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