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中國曆史上最神秘、最有地位的青銅器!它承載着國家氣運,成為統治者王權和國家政權的象征。很多成語都帶有鼎字:一言九鼎、力能扛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問鼎中原、鐘鳴鼎食、人聲鼎沸......在今天,“後母戊”鼎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象征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中國贈送給聯合國的禮物就有新築的青銅“世紀寶鼎”!
偃師二裡頭出土的最早的青銅鼎
首先了解一下鼎的發展曆程: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最早的青銅鼎出土于偃師二裡頭遺址,夏朝和商初的鼎胎體薄,簡陋,紋飾簡單,鼎腹較深,三足鼎鼎足中空,外撇。商朝逐漸出現片狀扁足鼎、方鼎,方鼎數量衆多,鼎體積更大,鼎腹變淺,鼎耳變長,鼎足變成實心。鼎腹進一步縮短,鼎底多平底,鼎足上部變粗,鼎足底部出現獸足樣式。紋飾愈發精美,饕餮紋(獸面紋)、蟠螭紋、雲雷紋、鳳鳥紋、夔紋、水波紋、象紋、繩紋等層出不窮,紋飾由單層變為二、至三層。鼎曆經各個朝代,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至今仍有仿制,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 。
商代早期片狀扁足鼎
商代晚期人面紋方鼎,鼎足根部加粗
西周毛公鼎,鼎足呈獸足狀,内有銘文497字,是銘文最多的青銅鼎
問題一:鼎的用途有哪些?
一、鼎最基本的用途就是食器。鼎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于盛肉的,使用過程中逐漸被賦予更重要的象征地位。商周時有一種青銅小鼎就是統治者專門用來吃肉的,類似我們的肉盆,同時用簋(gui)裝主食。
商代獸面紋鬲鼎,上部似鼎,下部似炊具鬲,鼎足很長
二、鼎是祭祀先祖、神鬼的禮器!夏商周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為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就是:打仗和祭祀。鼎是祭祀時盛放血食、戰俘的容器,裡面放的肉食都是不放調料的,稱為祚肉!可以理解為鼎是神鬼享受供奉的肉盆。
西周早期的典型:大盂鼎,内有銘文291字,以雲雷紋為底,頸部有帶狀饕餮紋,足部有浮雕式饕餮紋。
三、鼎是統治者“明尊卑,别上下”的尺度,是王權和政權的象征!西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其中列鼎制度是最重要的标準。相傳,大禹鑄九鼎,象征九州,雖未見實物,但文獻中都以擁有九鼎作為取得政權的象征。如有:“粲有亂德,鼎遷于殷”又有:“商纣暴虐,鼎遷于周”的記載。春秋諸侯争霸時,楚莊王跑到東周王畿附近搞軍事演習,問周定王的使臣王孫滿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堂而皇之的挑戰東周天子的地位。這件事誕生了兩個典故:楚王問鼎和問鼎中原!
問題二:商周時的用鼎制度是怎樣的?
商周有着嚴格的用鼎制度,如果亂用,可是重罪。在商代,中、小型墓陪葬的青銅鼎一般是一具或二具,無論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區大都如此 。但是王室的陵墓則懸殊甚大 ,商晚期殷墟婦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 ,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還有少數殘破的碎片,可見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級差别的森嚴 。
天子九鼎
表現等級秩序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現大小相次三具一組的列鼎 。奴隸主貴族等級愈高 ,使用鼎數愈多 ,就是說享受肉食品亦愈豐富 。據禮書的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 ,第一鼎是盛牛 ,稱為太牢 ,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 ,也稱太牢 ,減少鮮魚、鮮臘二味 ,但東周時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 ,稱少牢 ,鼎實是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鼎實是豕、魚、臘 ,士也有用 一鼎的,鼎實為豕。總而言之,“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兩簋”。
一套列鼎
但到了東周,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天子大權旁落,再也無法壓制諸侯國,出現了“禮樂崩壞”的局面。1998年在山西發掘的春秋晉國正卿——趙簡子的大墓中,出土了3組列鼎,分别是7鼎、6鼎和5鼎,但周禮中卿大夫隻能用5鼎,明顯的僭越。戰國中山王墓出土了一套原先隻有天子才能使用的9鼎。
伴随着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失蠟法、焊接法的發明,青銅的樣式逐漸發展,愈發精美。下期我們詳細說說青銅鼎器型的演變曆程和判定年代的依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